青春

七年变。

2017-09-29  本文已影响14人  白日末

  鄱阳待七年,静静看着这里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年的刚到鄱阳,这里的环境破旧。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嘈杂。

    小学六年在福建读书,那时候觉得那里的教育比起我们鄱阳很厉害。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回来没有什么作业,但是也能考上高分。我记得姐姐在老家读书时,却没能有这般的效果。因为是农村,所以家乡的教师基本上说家乡话,而不说普通话。那时候的家乡教育还算是比较落后的。

    初一在鄱阳二中读过半个学期,从那时候开始一个人生活住校。开始留守儿童的生活,父母需要在外打工来支撑家庭。那个时候家乡的留守儿童还是占大多数的,大多数的父母需要外出寻找工作来养活家庭。而不像十八大之后的光景,如今的家乡留守儿童少了很多,大多数的家庭都会有父亲或母亲来陪读。也因为十八大以来,大多数人对孩子的教育看的很重,所以也心肝情愿的付出一些,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也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陪读”的词汇,不似以前这个词语还没有发明。

    我记得初一上学期在二中读书时,可能老师那时候也不在乎成绩,那时候你想要做好的位置或是想要老师关注,免不了要送礼给老师,而这也是相当于当时的不良风气。一个人送礼,也带动了其他人跟风的气候,因为家长都不在身边,所以也只有这种行为,才能让孩子的成绩提高。

    那时候的教育水平与如今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初一上学期时,学校里总是充满着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那落后的镇上,有着坏学生在校园内收取保护费、敲诈,而老师也有些无可奈何。古语有云“尊师重道”,而当时却少见这风气。而在十八大之后,所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改变,曾经学校里出现的打架斗殴也未出现在校园内,学生们也十分尊重老师,遵循尊师重道的理念,从一条走偏的道路重新走到正道。

    因为当时教育的落后,所以我们镇上的私立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人去读书,去读书的往往都是中考未考好的人,才会选择这条道路。因为当时的人们不信任私立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的第一选择只会是公办学校。而如今因为十八大以来,也提倡重视私立学校,如今私立学校的教育也十分之大,教育质量也十分的好。从当初的一两所,到现在的差不多十所。这其中的变化可谓是十分之高。当初的教育落后,所以每年高考能上大学的都少,而考上清华北大的更是十分之少,一年不一定都有一个。反观当下,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的现在,今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有五六名的人数。差距之大,更是印证了十八大以来的教育的新变化,新格局。

    当时镇上的教育与乡下的教育是云泥之别。那时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镇上考取的人数往往比乡下的多,他们之间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导致文化水平的差异。在十八大报告

中对教育公平有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在鄱阳今年的县状元正是农村的,如今的教育公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十八大的决议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正是由于此,教育的公平也得到了改变。

    曾经留守儿童的人数之多,到现在人数的锐减,曾经教育落后,到现在的教育水平提升的幅度之大,曾经不公平的现象,到现在的公平,曾经资源稀缺,到现在的资源广泛。这些的改变正是由于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教育方针,而正是因为此,鄱阳的教育才有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不知不觉的在鄱阳呆了七年,有人说七年之痒,对于鄱阳的一草一木,都不自觉的爱上了。看着鄱阳的教育飞速发展,这里的风景也变得曼妙。大美鄱阳,悠悠我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