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作沈阳医学院受益良多

写干货和看干货的时候,我们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2017-08-07  本文已影响23076人  彭小六

1.

今天听荣事达集团的商学院院长王仁明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老和尚跟小和尚讲佛,说修行要慈悲为怀。
讲这句话的时候,一只蜻蜓掉在水里,老和尚随手把蜻蜓托起来,看着它飞走。
小和尚说,师父,我知道了,这样做就是慈悲为怀。

后来,小和尚看到一只蝎子困住泥浆里,他想起慈悲为怀,也伸手去救。
结果被蛰了好几次次,小和尚哭着问老和尚,师父,你的方法不灵啊。
师父没说话,拿起树枝把蝎子挑了起来。

2.

概念是什么? 是你对一个事物的理解。
如果我跟你说一词:“大象”。
那你的大脑里是不是立马回联想到一些东西呢?:
一头长鼻子、扇子耳朵、生活在热带草原,皮肤很粗糙··· ···这些是你记忆力的客观事实;
也可能是你的记忆,比如你曾经在东南亚旅行的时候,骑过大象,或者看过大象表演,合过影。


我再说一个词:“阅读”。
你想到了什么?具体的一本书,纸质的,封面怎么样的,什么名字的;
也可能是你的回忆:比如一次焦头烂额的阅读经历,为了考试开夜车死记硬背的学生时代··· ···

很多人都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被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这个词搞得七荤八素,稀里糊涂。
这个词是你理解刻意练习的基础,但这个词不是作者发明的。
它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看上去很专业,实际上它的意思就是概念

3.

对概念的理解,决定了我们的行动。

比如你把写作的概念理解为就是小说,你想到的是莫言,毛姆,东野圭吾那样,那你就会觉得:“写作这件事情,我是肯定不行的”。
但是如果你把写作理解为“将自己大脑里的思路梳理清楚,然后简洁明了的表达出来,让别人能理解”,那你就会觉得,“这个我从小就会呀,我完全没有问题的,我现在就可以写呀。”

这种对概念的理解,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有了一个高大上的词:心智模式(mental model)。

4.

你之所以没有任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决定了不去做改变。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反复提到这句话。

我们怎么可能一方面厌倦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下定决定不做任何改变呢?
——因为心智模式,因为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关键性概念不再更新。

比如阅读,我们都想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但是当有一本书告诉你是,你可以跳着读,快速读的时候,我们会拒绝。
“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们从小到大都不是这样读的,这肯定不行。”

所以我们才有了“成长思维”的概念: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一直更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终身学习的心态,你才算一个“成长性思维”的人。

两年前我对于阅读,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的理解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大家现在会给小六留言说,嘿,小六,我看你的文章变了呢,不在咄咄逼人,一直强硬着打鸡血了,开始讲故事了,开始温和了··· ···

5.

我们每天读的公众号,听的得到知识新闻,看的帖子,都是概念学习。

这种学习经常被批评没有用,我却觉得有它的价值。
秋叶大叔在给《刻意练习》封底的推荐语里提到了学习的两种境界:

我觉得经过学习,输入,内化,输出阶段是新手快速提高的阶段;
我阅读量足够的,所以我已经习得了大量框架。
我是另一种阶段:框架分析,纳入范式,提供对策,完善框架
的阶段;
我当然不是只有一个框架,我有很多,这样才能做
范式识别

我是和孙正义学的,孙正义者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住院,他在病床上根据自己业务尝试写了十几种商业计划书。

概念的链接就是框架,你也可以叫范式(paradigm)
范式在古典老师的《跃迁》里第一章“高手的暗箱”里再次提及。

6.

从概念升级到框架(知识体系),有两种方式:一是日积月累的收集,一是做学者型研究。

需要什么样的日积月累呢?
你学习了快速阅读,你学习了网络搜索,你知道如何提问,你在工作中做了很多项目和任务,你知道用印象笔记,你还尝试过写文章,在线下活动中发言,做分享··· ···
这些事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不是一天两天做完的,是一年两年,乃至十年才有。

你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

上面这段话是百度百科的内容。
如果你现在要学个人知识管理,那获取知识,分享知识,整合知识,存取知识,这些过程你会吗?

这个过程跟盖房子样。
你今天收集了一块砖头,明天收集了一块木板,
但光收集还不够,你不能乱堆在一起,你得知道盖一座房子到底需要什么。
怎么知道盖一座房子要什么,要做什么呢?
你需要知道盖一座房子的知识体系——你需要进行学者型研究。
怎么进行学习型研究,对于我们这些业余学习者来说,要么回学校进修,要么进行主题阅读。

7.

知道了概念,也懂得了概念的链接,建立了知识体系,是不是就够了?

我发现我之前写干货文章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误区,就是我总是在讲方法讲工具,列书单——这种文章大家也喜欢看。
但写干货的人和看干货的人,我们都错了。

知识体系需要在具体应用情景去尝试,才能证明你说的这对概念和知识体系有用。
注意!是各种情景。

比如我以前常说,30分钟可以读完一本书,我按照这个步骤一个月读了30本书,老厉害了!
——但是!这个情景是我正襟危坐,为了冲阅读量,读的都是实用类的,我有过基础的,我正需要的书籍——才有的效果。

如果其中有一个变量换掉呢?
如果这本书不是实用类书籍,是古典文学?
如果不是在家里,是在公司?
如果不是我需要读的书,而是被迫要读的,比如学业要求,岗位要求呢?

8.

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已经获得18枚奥运金牌、持有8项世界纪录的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训练的故事:
在练习的时候,教练会故意给他制造各种“状况”,现场噪音,泳道干扰,泳衣不合身··· ···

菲尔普斯用铁链练习腰腹肌

一个人厉不厉害,就是他把概念和知识体系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了充分的训练。

你懂得了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在情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

什么时候学英语最快?是你被扔到异国他乡,买个冰激凌都要说英语的时候;
什么时候怎么锻炼你的阅读能力?你读文学,读文言文,读杂志,读经典的时候,都去体会自己在读哪类书籍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感觉如何;
什么时候时候练习写作最好?除了正襟危坐敲键盘,你要试试在机场,在的士后座,在路边,拿着纸和笔或者拿着手机写;

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做线下快速阅读的分享的时候,有个一身素衣,胸前一串佛珠的先生在提问环节,举起了一本《道德经》,他悠悠的看着我说:“小六老师,您觉得这本书该如何30分钟读完呢?!”
我汗流浃背。

是不是高手,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到在不同的情境中会如何做。
为什么高手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因为他的知识经历了太多的情景——他看过泰山崩,甚至喜马拉雅山脉崩掉都看过。

9.

我还会继续写干货写方法和工具的,因为这些是刚需。
但在写这些之前,我会试着去讲清楚,我是怎么想到这些的,为什么我会去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 ···

这就像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老和尚和小和尚。
我要写把方法出来,更要把思路写出来;
你在看文章的时候,要学的不止方法,更要是思路
方法和工具是汪洋大海,你学不完的,学了也很快会过时的;
但是高手的套路(范式)你学一个是可以用一辈子。


我是彭小六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