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端午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吟诵这流传甚广的端午民谣,有关端午节的传说和记忆再一次涌上心头。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蘖且传觞。
古书记载,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从这一天起,天气燥热,虫蛇繁殖。
于是,人们吃粽子,戴香包,饮雄黄,挂艾草,划龙舟,用最隆重的方式,来避开五毒,驱邪禳灾。
我的童年时代,不能忘记的是那端午裹粽子的情形。
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粽子在当时也算是奢侈品啦,平时是吃不到的。
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采集粽叶和三棱草。粽叶就是我们当地的芦苇叶,三棱草是用于捆扎粽子的。把采集好的粽叶和三棱草放在大锅里煮沸后,就能闻到来自芦苇叶和三棱草的清香味了。然后放在盆里用冷水浸泡,盆上担一根扁担,挑选没有开裂的完好无损的芦苇叶一个一个的抹在扁担上。粽叶抹好后,就可以包粽子了。
包粽子可是个技术活,也考验着年轻小媳妇们的心灵手巧。技术好的,粽子裹得紧,棱角分明,煮熟后的粽子紧实,有嚼头。技术差的,粽子则松散稀软。
我们家里,妈妈裹的粽子既紧密又漂亮,让其他人感到羡慕。
那时候没有冰箱,煮好的粽子只能挂起来晾着,能吃个两三天时间。
端午节的艾草和菖蒲是家家必备的。端午节的前几天,就把野生的艾草和菖蒲移植在盆中,待到端午节当天,午饭前时刻,将艾草和菖蒲割下来后再吃饭。
端午节的艾草长年保存着,坐月子的妇女和刚出生的婴儿“洗三”(婴儿出生三天后的洗身)能用得上。艾草具有消炎杀毒作用,对妇女在坐月子时的洗漱有一定的效果。尽管现在的医疗卫生近趋完善,但这个习惯在农村还一直保留着。
据说在端午节喝雄黄酒,就能将妖魔鬼怪显现出来,《白蛇传》里也是这么演绎的。端午节喝雄黄酒,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大人们将雄黄酒涂抹于孩子们的面颊耳鼻之上,或在额头上写个“王”字,就能起到驱妖避邪的作用。
戴香包或香囊,也寓意有避邪驱瘟之意。延至今日的端午香囊,内有雄黄、朱砂、香药,以丝布缝制而成,再以五色丝线缝成多种形状,结成芳香飘逸,玲珑夺目的一串串,挂于身边、床头,以求平安。
端午节划龙舟,我们小时候只是听说,并没有见到。随着现在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划龙舟已是端午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地方政府倾力打造,各地的划龙舟比赛办得如火如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