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曲文化:领导力的核心是托起团队

2022-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润泽园

四部曲文化:领导力的核心是托起团队

对企业的许多中层高管来说,很头疼的是遇到一个处处插手不放权而事无巨细的上司,当然如果上司对部门武断粗放乃至不管不问也同样头疼。

问题是一般情况下,高管内心诉求的声音往往很难被上司听到,尤其在中小微企业的管理场景中,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而解决老大难问题,显然需要企业家或公司一把手的率先洞察。

《孙子兵法》“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兵法》《始计篇》)意思是说,如果将领听懂我的作战意图,那么用他来打仗一定能取胜,就可以留用这样的将领。如果听不懂我的计谋,那么打仗一定会输,就不能留下这样的将领。而更大的深意却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拥有最全面的大局意识,因而手下的将领也务必服从大局,而非展示自己的才华。

但是《孙子兵法》同样有言:君命有所不受或者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等,这样下属似乎也可以超越领导者的内容,那么我们究竟该放权还是不放呢?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284年的燕国,战国七雄之一。这一年燕王同大将乐毅商讨如何让燕国长治久安。很明显,在燕国南边的齐国和我们有世仇,之前曾大举入侵过燕国。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削弱乃至消灭齐国。但燕国实力弱小,尚且无力与齐国一战。对此燕王的想法是:我们需要联合其他与齐国有冲突的国家来共同削弱齐国的势力。

乐毅在领会了燕王的意图后,便着手联系各路诸侯来抗齐。果不其然,齐国屡次惨败于乐毅率领的六国联军,最后连齐国的首都都丢了。而乐毅这边是一口气拿下了齐国的72座城。

燕国毕竟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多国联军是借来的兵,终究是要还回去的。可如何才能长治久安控制整个齐国呢,乐毅拿出的办法就是:攻心为上。所以,乐毅面对剩余的两座城围而不攻,而是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通过降低当地赋税,尊重齐地百姓风俗,乃至祭拜曾经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来赢得齐国百姓的好感。

怀柔政策下,齐国百姓纷纷归附燕国。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燕王却去世了,他的儿子迅速即位成为新燕王,可他并没有父亲那样的雄才大略,于是他催促乐毅继续攻打还没打下的齐国最后两座城。甚至,还怀疑乐毅是不是在养虎为患。同时,齐国的残余势力也巧妙利用离间计告诉燕王,他们打算让乐毅来做齐国的主人。于是新燕王很快就让乐毅回国,也就是: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之后由其他将领来指挥燕国军队,展开了对齐国残余势力的歼灭。按理说是符合《孙子兵法》所言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结果却是,新将领不幸中计,遭遇了齐国的火牛阵,燕国主力损失殆尽,齐国重新恢复了全境,燕国对齐国的战争最终功败垂成。

由此看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是有条件的。也就是作为领导者一定是在更高的战略意图层面上为将领指明出路。而具体在战术打法上反而宜让将领自己去放手一搏。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言的:君命有所不受,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让基层能听见炮火声的人员来指挥战斗,而非来自远方的遥控。其实,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也应灵活吸收“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的真义。不是因为来不及汇报,而是为了真正调动基层能动性,从而激发整个组织创造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燕王不仅不担心乐毅谋反,还能很好的任用他。因为乐毅在按照老燕王的战略意图办事,这才是真正的将听吾计。战术层面乐毅如何联系各诸侯王,燕王都是不担心的。

与之相反,新燕王胸无大志,根本没有战略意图,只是想让军队尽快回国来稳定自己的统治。所以自然也驾驭不了乐毅的才干,反而是处处生疑,只想让乐毅尽快回国。而乐毅本身是魏国人,因老燕王知遇之恩才留下。所以离开燕国也并没有什么负担,就如同我们企业中高管的离开一样。

2

企业中也同样拥有对高管的留用问题,看似是将听吾计用之必胜。但背后我们需要解决的是,高管要听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听的问题。高管需要听令的是领导在战略层面的意图,就相当于确定了方向从而避免南辕北辙。而在具体的战术打法上依旧可以让手下放手发挥。

而更重要的为什么要听,其实就是要求领导者以更高层面之心来引导下属,向下属展现他们所看不到的风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