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千和月薪3万的运营,到底差在哪里?
不能拿高薪?
那为什么那么多运营还拿着一个月几千块钱的薪水,做着各种打杂搬运,兼职设计和客服的工作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很多运营从事的是低门槛的运营工作,多是重复劳动,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小花是一家线下糕点品牌的新媒体运营,前段时间来咨询我应该怎么样提升收入,我就让她具体描述了一下现在的情况。
小花说,自己加入这家公司的时间才3个月,公司老板是传统行业出身的,给到新媒体的预算非常少,做一次活动也只有几百块钱。
自己负责公司的公众号,虽然有心想要为公司创造收入,但是无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入职以来发的文章阅读量不升反降,粉丝也没怎么增长,就更不要说给公司创造收入了。
我查看了小花运营的公众号,发现小花虽然从事新媒体时间不短,但是却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文章的标题到排版,基本没有考虑过用户属性和喜好,完全属于自嗨,做活动也只是走一个形式,根本没有上心。每天就是找图找素材,然后拼凑出一篇文章应付了事。
难道小花真的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做好吗?
其实并非如此,在这个案例中,小花纯粹把自己当成了小编,每天重复的都是打字排版的体力劳动,但却完全没有从运营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怎么样从用户角度出发,怎么样去获得粉丝的增长,怎么样形成转化。
既然这个岗位没法为公司创造太多价值,在老板的心目中,自然会把这个岗位边缘化,然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管理层缺乏互联网思维
很多传统公司想要通过线上的运营,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收入,但是却完全不给运营部门预算,管理层也不敢交学费去尝试这种新的模式。
这就导致了:公司不投钱——运营不给力——所以运营垃圾。
最终的锅,还是运营来背。
实际有很多公司,包括有一些互联网公司都是这样耍流氓的
认为运营是万能的,别人家零成本做到了千万级用户,你也可以的(实际上没有看到背后该产品前期花了多少时间、人力和财力去试错)
还有的公司,甚至把运营玩成了打杂的部门
需要设计的时候,你不是运营吗,怎么不会做图,那我招你来干什么?
需要通知的时候,你不是运营吗,这个通知你来写一下
需要做文件的时候,你不是运营吗,来把这个表给我做一下,这个PPT帮我修改下
可怜的运营就这样,正式成为了公司的打杂专员
三、没有创造出足够的价值
运营的核心其实是需要给公司带来增长的(用户增长、收入增长等等),不论是是从内容运营的角度来提升用户使用时长和粘性,还是从用户运营的角度对用户进行分层,本质上都是为这一点服务的。
但业内很多运营自己也看得不够清楚,把时间花费在了一些对增长并没有任何卵用的事情上。
比方说:
做一个策划方案,花2个小时想方案,5个小时来调整格式。
花70%的时间来做执行,却只花20%的时间来做洞察用户、分析数据和调整策略,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低效勤奋者。
花时间加班做方案,却不花时间学习别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这些坏习惯叠加起来,就导致很多运营,明明非常努力,但是就是事情做不好。
运营的门槛不像技术那么高,但真正能做好这件事情的人是非常稀缺的。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够晋升为高阶运营,提升收入呢?
通过观察身边厉害的运营大咖以及自己的经历,我认为有这样几点共性:
一、底层思维能力,决定了运营的深度
人与人的差距多是思维层面的差距,运营也是如此。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不在于他们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底层逻辑。
举个例子:
微信社群裂变在这两年很火,拼多多、有书都是很好的成功案例。
很多运营从业者看了之后眼红,所以立马着手去复制这套模式,但是搭建一套裂变环节出来之后,发现人家涨粉10万,自己却只能涨粉300,而且还全都是羊毛党。
![](https://img.haomeiwen.com/i7855528/68d4b70a55cfb0bf.png)
如果把裂变的模式拿出来复盘一下,其实就会发现:
这个方法从移动互联网开始就在用了,从分享优惠,到助力拼团,再到小游戏裂变,但是为什么成功的案例寥寥?
其实裂变的模式说来简单,无非就是利用利诱、炫耀、同情、互惠等原理,吸引用户将我们希望传播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好友,从而吸引好友参与,形成指数级的增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7855528/b7d3630b43dfb47f.png)
裂变的原理示意图
但是,划重点,但是:
裂变的成功要素,除了是否找准用户的痛点或者痒点,环节和门槛是否合理,页面是否足够流畅并且吸引人之外,还有很多别人并不会讲给你听的事情。
比如,在裂变活动启动之前的用户调研和分析、正式启动之前的小规模测试和调整、投放人群和渠道、以及来的用户如何留存......
更要命的是:
裂变仅仅是产品AARRR(增长模型)的最后一个R的环节,本身用户基数,决定了活动裂变的难度。在《增长黑客》里有这样一个公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7855528/f34d444137c6a73d.jpg)
Custs代表了用户,K是病毒系数,t是时间,ct是周期时间,Custs(0)、Custs(t)分别指初始的用户数和时间t的用户数,病毒系数K指的是一个用户能够带来其他用户的平均数,我们看到,只有当K大于1时,才能形成病毒传播效应,一个活动才能传播。
一个活动的系数K当然是越大越好,这取决于活动的创意本身,是否给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利益驱动或者心理满足。
但是基础用户数,决定了整个活动的传播量级。要知道,从1W用户裂变增长到10W,和从100用户裂变增长到1000,虽然同样是增长9倍,但是量级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用户基数对运营势能的放大。
用这个案例,只是分享一下:咱们做运营,一定得把整个环节想透彻,不要盲目跟从。
比如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创意,小程序比图片海报更加容易传播?
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二、扎实的基础技能,构建核心竞争力
厉害的运营,不一定每个方向的运营都擅长,但一定在某个方面有突出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7855528/a360b33619ff63e7.png)
比如我认识的几个大咖,要么商务能力很强,分分钟对接到大咖;
要么写文案很厉害,写出来的文案超过行业平均转化率几倍;
要么底层逻辑很强,很擅长做增长,能够帮助公司节省大量的营销费用。
对于运营而言,如果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但是什么东西都不精通,才是最危险的事情。一定要想清楚一点,横向发展的前提是你在某个方向已经很厉害了。
比如文案领域的大咖关键明,长达数年沉浸于销售文案,从而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就开始跨界做社群、做知识付费,成为了知识星球的当红炸子鸡。
四、进入一个足够施展才华的平台
为什么很多运营从业者被坑,这跟平台的关系太大了。
如果你在公司里面处在一个浑浑噩噩的状态,没有人带你成长,老板也没有互联网思维,单靠自己太难了。
所以建议你:即使不能进入当红的大厂,也一定要进入一家能够给你充分权限,让你去尝试和进化的公司。只有在这样的实战磨炼之下,才能够野蛮成长。
作者:小强,斜杠青年|知乎专栏作者|创业团队运营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