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二)

2021-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间星事

前阵子闺蜜姐姐告诉我一件事,有个号称在学艺术的女朋友跟她说对“印象派”审美疲劳了,口气实在好大,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这也太凡尔赛了”。今天在读杨照老师《呼吸》里的文章里有提到“垃圾车音乐”,让我想到了这个“梗”,也许我们真的常常自以为是,因为太过熟悉,忽略了很多美好。

文中提到的两首曲子是莫扎特的《K545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耳熟能详的曲子平时都不会刻意去听,连学琴的孩子到了比较高级别都会觉得难度不够,考完很少会再去弹。特别是现在国内的钢琴教育用考级做为衡量标准,孩子们为应付家长,老师和证书练琴,很少能真正享受音乐的乐趣。

莫扎特的这首曲子,他自己说是极其简单的作品,所以也成了许多初学者的必弹曲目。“想想看200多年来反复出现过多少次的情况,一个初学的小孩不甘不愿的,在父母家长的逼迫下接触、练习、进而上台表演他的第一首莫扎特。那音乐有着致命的缺点,或许小孩没有足够的技巧,把每个音弹对,或许他就算能够把音弹对,也没有办法追求好的音色,更重要的是,他的不甘不愿必定流露在他的音乐里。可是热情的亲友观众多么高兴!他们骄傲自己的小孩能够演奏莫扎特了……”

的确是非常真实的写照,平时接触很多琴童和家长。逼孩子练琴的很多,陪孩子欣赏音乐的却很少。其实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如果弹得好一点都不简单,书里的二维码不知是哪一位钢琴家演奏的,不过音乐中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色彩变化,气息张弛有度,让这首曲子产生了全新的听觉体验,可能因为阅读后聆听更加专注,对许多细节的辨识度都有所提高。相信陪孩子练琴时如果能够有更多的欣赏环节,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首《献给爱丽丝》大部份人都非常熟悉。即便不知道这首曲子,也许都能哼上一段。因为在台湾有些地方曾经用这首曲子作为“垃圾车”的音乐,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它。后来,“垃圾车”音乐又改成了《少女的祈祷》,很多人都分不清这两首曲子,因为大多数人不曾认真听过完整版。只是日复一日车子开过时听过几个熟悉的音符。杨照老师说“过度熟悉,让我们自动将陌生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不听陌声的部分,很多人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自认熟悉的《献给爱丽丝》”

也许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陷阱,因为太过熟悉,反而常常被忽略。就像闺蜜姐姐提到的那个朋友,她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印象派”的创作者打破了熟悉的传统,依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艺术流派被大家认同,还是因为审美上的延续性。多点角度去欣赏也许就不疲劳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