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丰盛,从享受孤独开始(3)

2022-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会干活的牛

        周国平曾谈到人在独处时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用读书等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大部分人都处于第一种状态,总想在人群里寻求存在感。

        少数人如林逋、马伯庸是后两种状态,他们内心稳固,能在独处中获得无限的欢愉。

        我认识一个前辈,是厦门最早一批业余玩摄影的。

        他拒绝一切酒局,推掉多余的应酬,经常孤身一个人扛着摄像机四处拍摄。 有一次, 

        他心血来潮想拍一些植物,就背着摄像装备,钻进了厦门植物园。

        为了看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他可以不急不躁地一直蹲在鹿角藤旁边。

        为了全方位地记录木棉花,他乐此不疲地换镜头、换角度。

        每一个风景的定格,都让他心生欢喜。

拍累了,他就找一块矗立的岩石,一屁股坐下,望着日落放空发呆,享受内心的安宁。

他连续去了一周的植物园,每次都是从早上待到傍晚,几乎没有与人交流过。

        这种孑然的状态,是他的常态。

        他还喜欢进行一个人的旅行。

        在凌晨五点的火车站,他看见流浪的人是如何生活;

        晃悠在熙熙攘攘的街区上,他看醉醺醺的年轻人唱歌跳舞。

        坐公交时,他经常会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

        他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幻想他们身上隐藏的故事和他们离开公交车以后的人生,偶尔会在脑海中按下暂停键,捕捉他们细微的表情和行为。

        车厢空无一人时,他会静静地望着窗外,但脑子里却交织着光影色彩,把所目及的风景一帧帧地放进精神世界中,重新构图、重新填充颜色。

        我曾问过他,这种孤寡的生活不会无聊吗?

        他说,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的,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的旅行。  适应孤独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灵魂抽根发芽、精神愈发丰满的过程。

        清代金石家张廷济有一副对联非常有意思:

朱晦翁半日静坐

欧阳子方夜读书

        朱晦翁即儒学大师朱熹,他喜欢花时间静坐,独处时心境澄澈,妙悟世间真谛。

        欧阳子即欧阳修,他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读书,在书中与古人私语,与灵魂对话。

        庄子有云,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享受独处的人,能赋予生活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给予自己一片清欢。(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