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杂志连载小说疑与上映多年电影剧情雷同,看完还能说些啥呢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宋旭东的新宿说

宋旭东

在《收获》杂志(2019NO.1)中《逝去的“帮主”——倪匡谈金庸》一文中,倪匡回答记者:好看的永远会流行,不好看的就是我捧捧你你捧捧我。小说不好看怎么能叫小说呢?就像不好笑怎么能叫相声?

我思忖:大家跟他一样,都赞成“好小说一定好看”这个核心观点。

疫情期间,我看完了《收获》杂志2019NO.1-6全年的长、短、中篇小说(看不下去的除外)。还没连载完的黄永玉先生《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因为沈从文、黄老和母校的缘分,我算是间接被其叔侄熏陶过的小学生,暂按住不表。

斗胆评价杂志中作品前,谨先声明:怼文不怼人。创办和延续一本纯文学杂志(不刊发广告很赞)很不容易,各位主编、副主编及编辑们呕心沥血有目共睹,作为一名目前还算忠实的文学读者和一名写小说的小学生,我限对《收获》2019年全年刊登的小说作品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难免有失偏颇,不当之处还望嘴下留情。

首先谈谈孙频的中篇小说《鲛在水中央》。

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梁鸿作为嘉宾现场点评。也是唯一两个女嘉宾。

作者孙频谈及创作心得时说:这是她多年来一直想写的一部作品。虽说是虚构类作品,但是所有创作素材都来源于自己生活过的家乡,是这个世界上真正与自己有血肉相连的东西。无论是无人的深山老林还是那座废弃的工厂,都源于她儿时的记忆,那座工厂的变迁凝聚了很多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是她一直以来渴望表达的东西。我更希望《鲛在水中央》这本书的底蕴铺着一层希望之光,如穿透水面而来的光。

梁鸿:《鲛在水中央》与孙频之前的作品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频不再以一贯的女性视角创作,而是尝试通过男性的第一视角讲述故事,将现实生活与那些充满诗意的废墟交错在一起,人物内心深处的荒凉感和孤寂感消解在诗性的山林、废弃的工厂,人物又在孤寂与荒凉中执意为自己点着一盏心灯照路,这些要素构成了《鲛在水中央》最鲜明的色彩。

我花了一整晚一字一句读完这部小说,给我最初的感觉是细节和情绪处理得很到位,像剥蒜白,但是显然作者还不是很擅长男性视角,行文过程里难免有笨拙迟滞感,当时觉得,整个情节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地查了作者信息。

第二天,《鲛在水中央》的主体情节仍在我脑中回荡,这是好小说的潜质,然而,我鬼使神差般打开了奥里奥尔·保罗执导的悬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只要有时间我有每天看电影习惯,超过一百部是有的,比看的小说要多。让我们拎出电影里其中一部分剧情:为了掩人耳目,两人将在撞死的青年丹尼尔连同他的车一起偷偷沉入湖底,之后,女主遇见了附近小镇一位善良的老人,老人将女主坏掉的车拉回家中修理,然而令女主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人竟然就是死者丹尼尔的父亲。

剧照引用(来源于百度图片)

真的很不好意思,思维根本不受控制,只好把《鲛在水中央》和《看不见的客人》放在一起对比:

当然《看不见的客人》整片剧情远远要比《鲛在水中央》复杂,并非单一的杀人藏尸赎罪情节。

能说些什么呢?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给评论者留白。哦,还有第3章第7行第9个字是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我也经常犯,一敲就出来了。不知道出版的书籍里面有没有改过来。

再谈谈《收获》杂志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双雪涛。一年六期里面刊登了三期他的作品,特别是第一期霸占了整个短篇小说栏目。看看他的百度百科,83年生于沈阳,凭借作品《北方化为乌有》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一同获奖的还有莫言,我能说什么呢?年轻有为。

刊发的《起夜》《猎人》《sen》《杨广义》这四篇作品,单标题看起来有点意思,读起来也有那么一点意思,可是一看完人就懵,翻过篇就忘。能说它不好?还是说它好?但我自始至终认为好的短篇简单易懂余韵无穷,直击要害一刀毙命,但留传说在心间。

不管怎么说,我都希望有机会可以认识这位仁兄。但愿不要迁怒于我,山高水长,择日把酒言欢。

2019NO.5周嘉宁的中篇《再见日食》与2019NO.5陈谦的中篇《哈密的废墟》显然多少受了点加缪中篇小说《局外人》的影响,我说的影响并非实质,而是喜欢用“奔丧”这条线引起长篇累牍的联想和人物入镜。

之前看过一个获奖作品,好像也是死了姑妈回去奔丧,以应该悲伤时的反悲伤博人眼球,死了妈都不哭是有多绝情?

现在只不过国内奔丧变成了国际奔丧,漂洋过海去奔丧。

希望以后多些接地气的国内奔丧,我们不是不允许悲伤,只是厌恶滴眼药水式的痛哭。

哦,差点忘了,2019NO.5王松《别字》也是写奔丧,围绕给老师奔丧发生的一些旧事新事。

插几句小说以外的题外话。

李修文老师的《长夜花事》是除了前面的金庸访谈录外给我留下的少数深刻印象的文章,情节不复杂,但是润物细无声,让人很有触动。不自觉想到海棠花未眠的意境。切入点很小但是扩散点很远,透击。

《赤脚医生》很真实,看着很真,这种真情实感的纪实类作品永远可以不平不淡的存在,并不那么讨人厌。还有某些作品就有些掉书袋,写一段引用一段,《xx传》都快被引用完了,文章也终于写完了。能说什么呢?

关于题材说三点:

1.翻了翻徐皓峰老师的《诗眼倦天涯》《大地双心》两部作品,感觉是看他的小说不如看他的电影过瘾!建议杂志以后可以发表点他的电影剧本,很多人感兴趣。

2.中老年、文革时期的元素还是比较多,可能多和创作者阅历有关。

3.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比较多,难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就多?还是只知道这个病?作者们能一口说出阿尔兹海默症与帕金森症的区别吗?

不止《收获》,很多大型高端文学期刊杂志刊登的标准是:不论名家新人皆一视同仁公平选稿。编辑的呢?基于这个原则,不论名家新人,我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视角和倪匡先生前面说的“好不好看”的标准,推荐几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幸得编辑老师们慧眼识珠,大家才能一睹这些优秀作品的面目。跪拜。

陈鹏《虎鲨》:真球迷,真性情,真有意思。满腔热血我是写不出来也非我风格。如果能将一个雕花的球踢入一片球场就更妙。

李修文《长夜花事》:有悲悯,有暗嘲,有意境。

王侃瑜《语膜》:切入点很好,全过程秉持没有散。

王手《手工》:有机会想认识下,猜想应是个风趣幽默的人。

杨莎妮《D大调卡农》:对听《贼喜鹊》煮面的情节记忆犹新。遇见村上是真人?

旧海棠《十光城》:真实有烟火气,于总出现频率过高,会误以为是一篇《我找于总借钱买房及与他不得不说的二三情事》的俗文。

罗望子《容易记》:直面师生恋,故事虽短,但脉络清晰,非不经历过不能写之。虚妄。

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通篇读完,很有启发,一张一弛,收放自如,值得好好学习。看完有再读他小说的冲动,这便是魔力。

关于投稿想吐槽。

苦找许久,才发现《收获》杂志需要作者们自行将作品打印好再快递到上海巨鹿路675号,不接受邮箱电子稿!杂志上写着本刊因人力有限,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尽管有耳闻,但我不信邪,在网上搜索找到《收获》杂志官网,初一看还以为是虚拟的钓鱼网站,再一看还不如初一看。

网站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网页

通过在线投稿投了几部小说,几天后收到一则邮件,邮件内容真实截图如下:

来自作者邮箱

我该说些什么呢?该付这300元吗?大部分人应该不会付,对头!那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石沉大海。

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文学爱好者的留言和评论,基本是抱怨:三千石头击水,泡都不冒一个。质量太差是硬伤,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望。让文学爱好者灰心丧气的事太多了。

微信推出视频号,抖音、快手与头条等媒介愈来越风靡,一本大型核心文学期刊竟然还没有开通邮箱接纳投稿!巴金和靳以可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

加人?经费不够?编制不够?时间不够?

真心想解决,这都不是问题,可以学学一些做的好的网文平台,再不行,公开募集编辑志愿者,相信有很多人会像我这个小学生一样免费代劳。乐此不疲。

话说回来,大家的文章大家评,大家的文章大家看,大家的文章大家传,全民创作才是趋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好的东西,永远不排斥商业和市场,而是破除人为局限共荣共生。

疫情过后,秋天不远。愿《收获》收获。

2020.02.2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