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若雪-146号消零专题养育男孩

父子对话——关于失败

2023-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无甍

       儿子近来喜欢读哲学方面的书,上周还特意交代我买了几本尼采和叔本华的著作。刚开始我不太想给他买;毕竟这些书太艰涩了。不过,后来秉承“开卷有益”的原则,还是买回来了。

       趁着接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把快递送到的书拿给儿子,同时给儿子建议最好上大学后再读。儿子问我缘由。我给了两个理由。

       一是马上进入高三,最后一年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争取一次性解决高考这只人生拦路虎,毕竟高三阶段是最辛苦的一年,咬咬牙坚持拼搏一年;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看课外书必定会挤占学习的时间。第二个理由是哲学大家的书,在没有定力,没有建立起牢固的三观的时候,很容易被他们的思想带偏,甚至陷入思想的深渊,不能自拔,以至言行和社会脱节。所以,我为了防止自己思想走偏,直到大二才开始接触系统性的哲学书籍。

       不过儿子对我的建议不完全认同,他觉得自身的思想定力是可以抵挡的住的。既然孩子自己有这么强的自信,我也不再坚持己见;而是建议他看书一定要带着批判的思维去读。毕竟人是活在时代的背景之下的;而人的思想、观念、眼界是受时代的局限的。

        后来儿子主动跟我提这周学校安排了戴建业老师的视频课程,就是各大网站上讲古诗词的戴建业老师,还出了书叫《戴建业老师讲古诗词》,去年儿子还特意让我帮他买了一本。

        其中戴老师提到了失败的话题。儿子对戴老师的诗词讲解课是认同的;但是,对戴老师讲人生、讲失败不能苟同。因为,从儿子的理解来看,戴老师不具备这方面专长,只不过是他生活大半辈子的经历说教而已。

       于是我见缝插针的问儿子:“儿子,就刚才这个话题,我想和你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你了解戴老师的经历吗?二是你对“失败”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怎样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儿子告诉我他不知道戴老师的经历。然后我就跟儿子说,戴老师是一个教古诗词的老师,关于诗词,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喜欢诗词的人,是所有文学当中最纯粹、最敏感、也是最简单的人。这种人如果不为生活所迫,宁愿清贫一生,也不愿抛头露脸,在镜头前粉墨登场。可是戴建业老师已经是一个快走下讲台的退休老人,却成了一位网红,还把他的讲义出书。那是由于他的老伴得了重症,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这才不得不把云淡风轻的“清高”抛掷脑后,走向网红老师这条路。

       对于第二个关于“失败”的问题,父子俩探讨的更加深入,我们各自阐述了对“失败”的理解。

       首先是儿子来阐述,他对失败的理解,就他个人来看,十八年以来貌似没有经历过失败。也许考试会有失利;但那都称不上失败;而是一次小挫折而已。不要因为一次挫折而叹息;反而应该从挫折当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我对儿子有这个认知给予了认同和表扬。

       然后由我来分享对于失败的认知。我跟我儿子说,我不想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大道理来搪塞和说教。我想先从一个中国和日本母亲教育孩子的不同态度的故事讲起。

       当一个小女孩急匆匆的在家里跑,不小心碰到了桌角,哇哇大哭的时候。日本的妈妈会蹲下来跟孩子说:“你再经过一次那张桌子,看看会不会碰到桌角?”当孩子重新跑一遍之后,必然不会再碰到桌角。于是妈妈会跟她讲:“桌子在那里是不会动的,你为什么会碰到桌角呢?”

       孩子说:“是我没看清楚,太急了才撞到的。”

       这件事如果在国内,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话,当即就会伸出手,假模假样的拍打桌子道:“哦……囡囡不哭,都是桌子的错,我们打桌子……”

       我跟儿子说,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今后的为人处世一定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我对失败的理解是:失败是常态,人只有经历过很多失败,才会获取经验,才会成长。

       没有人会顺风顺水的过一辈子。回顾我自己走过的路,也是经历了很多失败,很多挫折;但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当他踏入社会,身边没有家财万贯的家庭背景,必须要靠自己的学习、打拼、坚持,要有跌倒再爬起来的毅力;要有触底之后的反弹能力;要有打落门牙往肚里吞的狠劲,要有被打击后快速恢复自信的调节能力,这样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后面我们还探讨了很多话题,诸如“集体无意识”;喜欢什么不一定要以喜欢的东西为职业;大陆法和海洋法的区别等等之类的话题,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这次沟通,让我感到最为欣慰的是父子之间可以探讨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比如哲学、人生、价值观这些跟思想和心灵有关的交流,在此,为父甚感欣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