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 13/100《深度工作》—打造你的核心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
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深度工作》这本书要给你讲述的,是真正提升你自己的价值,打造你的核心货币,拥有超越一般人的成功力量的方法。
那些在我们心目中璀璨着的世界首富、创智精英、行业翘楚,无不暗自默默修炼这个推动其不断成长的功夫。《深度工作》可能是你能找到的,把这种功夫阐述的最明白、最彻底的一本书。
从设计师的眼光看,《深度工作》的封面设计规整有力,背景的暗格渐变和书籍的严谨内敛风格相得益彰。
我更喜欢黑色的里封,金色的主题图和英文书名,设计感更强,科技感、秩序感油然而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纸张,在阅读时抚摸在手里,非常的柔滑。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纸质书的原因。在精致的排版、文字的错落和纸张的铺展之间,你与一个深沉而自信的灵魂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作为一个人的特别的幸运。
要想开始读《深度工作》这本书,我们先从三个故事讲起:
【 故事1 】:
森林的深处,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塔楼悠然建筑于此。1922年的荣格每天都会在这里他私人的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被打扰的写作时间。他在那里抛开了收入颇丰的诊疗工作,暂停了演讲和心理咨询,隐居于此,是因为他清醒的知道,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改变大众对潜意识的认知,需要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而这些在浮华繁忙的大城市是没法做到的。
虽然还没有所谓“深度工作”的概念,但是荣格为了职业的发展,而让自己聚焦专注独特的工作习惯和技能,成为他日后发展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这样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故事2 】: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写《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当时他在那里消夏。马克•吐温的书房离主要的房屋区太远了,以至于他的家人要吹号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唤他去吃饭。
【 故事3 】:
2007年初冬,J.K.罗琳正在努力完成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死亡圣器》。她的压力很大,因为这本书被数亿粉丝热切期望,其内容要串联起此前的6本书。但是她发现在苏格兰爱丁堡的家庭办公室中越来越难做到全神贯注了。“有一天擦窗户的人来了,孩子也都在家,几只狗也都叫了起来。”干扰实在太多,于是J.K.罗琳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无形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
这家酒店是苏格兰最奢华的酒店之一,环境优美。于是写作得以顺利的进行,你终于可以看到这部凝结了罗琳全心投入的心血之作。
这不同的三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有者令人艳羡的成就。而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制胜法宝—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时麻省理工的计算机博士,乔治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麻省的学者在工作效率和自我管理上都非常有一套,如同我在#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 5/100《超效率手册:99个目前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中讲到的那个斯科特•扬(Scott Young)一样,他们都试图追求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他们是如此认真的思考、实践这些管理方法,不但让自己受益,还总结成完整可行的方法论,著书立说,造福于大家。
当今的中国和美国一样,人们都非常忙碌,但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你怎么能有真正的价值产出,让很多人暗自焦虑。作者提出的“深度工作”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并不是什么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是一种值得尊重和感激的回归。
本书所有的讨论都围绕着“深度工作”展开,全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的技术和形式下实现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部分:准则,作者系统的阐述了如何践行深度工作的四个重要策略,详细讲述了每个准则的原因和执行方法,非常的落地。
所有的描述既有思想上的高度,又有操作的细节,这是学者的严谨,看后令人动容。
01 你的价值来源于何处
今年最甚嚣尘上的概念,莫过于“人工智能”了。和去年的“VR”、“AR”不同,今年的媒体口吻常常带着一种“恐吓”,说人工智能会让多少人失业下岗。作者也承认科技进步对社会组织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影响,并称此为社会的大重组。这次重组并没有碾压所有工作,而是将其分化。作者从细致的原因分析中,引出了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三种工作类型。
a 高级技术工人:
能够娴熟驾驭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人。这类人通常就在技术潮流之中,对当前最为新兴的技术具有洞察和使用优势。犹如弄潮的高手,大潮袭来时已潇洒立于潮头。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是巨大的溢价和增值。
b 超级明星:
在各行各业中靠自身能力领先的佼佼者,一般都会在趋势中“胜者通吃”。“连续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换言之,才能并非是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人,才会有额外奖励。而所有的资源,也会更加集中在少数能够带来如此效益的爆款上,如同我在溶溶夜读2/100爆款—如何打造超级IP中所提到的那样。
c 所有者(投资人):
在某些重要阶段手握资本的巨大优势,使得投资人在大重组时代将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比。机器的能力崛起使得劳动力投入成倍减少,而被放大的,是背后资本的效用。
作者谦虚的指出,他对于成为第三种人不是很精通,但是对于前两种人,他认为有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显然这两条就是让自己更成功、更具价值的能力。而这两条核心能力都依赖于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02 Facebook的工作区和深度工作的难度
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特别得意于新大楼的“世界最大的开放式房屋设计”,他觉得3000多名员工可以在这开阔区域中相互协作,互相激发产生创意。中国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和IT公司都引进了这种潮流,仿佛不把工位的格挡打掉,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是开放的企业文化。
但是这种潮流中的隐痛是,员工再也没有相对高度专注的办公氛围,那些需要凝神静气来专心完成的工作,不得不暴露于以“开放”的混乱环境之中。“被打扰”变得理直气壮。
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同样有着打扰别人的特性。它们吸引了你很大部分的注意力。这些新的商业潮流显示出了一种悖论,大大降低了个人深度工作的能力,尽管这些潮流实际上带来的利益明显小于专注于深度工作所带来的利益。
另外,深度工作的成果也很难有明确的度量方法,那些看似无害的窃取你注意力的行为到底花费了你多少实际成本实在难以精确测量。当涉及到那些知识工作者的具体工作,深度工作的价值就更难量化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商业中就应忽略其作用。
人们有时候陷入到那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不能自拔,还因为人本身就是存在趋利避害避重就轻的本能,控制自己沉浸在简单和及时反馈的小任务中,看起来也是忙忙碌碌的,这样似乎心里有所安慰。
03 三个学科的印证
除了深度工作对于人的社会价值的意义,作者又从科学的角度,想要告诉读者,深度工作还是你的幸福的来源。
从神经学角度:
在一位罹患癌症并通过深度工作控制住疾病的女性科学家的故事中,作者发现了专注和幸福感的联系。大脑中只对积极意象有反应的情绪中心“杏仁核”在深度工作中非常的活跃,说明它们此刻更加的幸福。那些深度工作专注集中的人重置了自己的大脑,忽略了负面的信息,尽情享受积极的信息。通过熟练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他们在没有做出任何实际改变的情况下,改善了自己的世界。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著名“心流”理论,经过抽样法研究揭示,大多数人认为放松令人愉悦,其实是错的:因为深度工作中类似于心流活动,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在某一周内此类心流经历越多,实验对象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从哲学角度论证:
我们的生活缺乏秩序和神圣感。专注的工作,工匠般的神圣感,可以帮助你远离纷杂社会的虚无感,为秩序井然的世界带来意义。
04 四个准则
其实大家从心里都认同深度工作的意义。要想拿出高品质的作品,需要相应的深度付出。但是自身的控制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想要做到就需要全面的调动和训练自己。
作者非常系统的整理了实现深度工作的四个准则,可以看作是一个深度工作的完整方法论,读来很有裨益,而且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实际操作起来: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深度工作的训练,长期在浅表事务中,深度工作的能力是慢慢萎缩的。如何重塑这种能力,并不断的加快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能力,是开启深度工作模式的重要能力。
为自己设计一个进入深度工作的惯例或者固定程序,能够帮助自己和本能冲动进行对抗。文中描述了一个设计中的“极乐机”,是一个一层层进入的房间,越到里面,你越能安静下来,做需要专注力高的事情。想象自己也有这样的一种房间,可以让自己藏在里面,深度的工作。
作者希望你选择一种适合你自己的深度哲学:
第一种是禁欲型,为了深度工作放弃大部分的其他活动;
第二种是双峰型,一段时间忙碌一般工作,一段时间集中用来深度工作,适合工作可以相对集中处理的人士;
第三种是节奏型,按照月、周、日的节奏对所有工作进行安排,每个周期内都会有一个深度工作的时间。比如我现在写溶溶夜读的专栏,就是按照周的节律,每周都有两天是在深度工作状态,会尽量放弃和屏蔽各种干扰;
第四种是随时可以切换状态的类型,这种人需要极强的自控力,抓紧可以抓住的一切时间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当有其他事情打扰时,就切换状态处理那些事情。我原先在大公司工作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这样是非常辛苦,也考验人的意志,免不了疲于奔命。
深度模式的执行需要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对于深度学习的时间、地点、习惯和程序、以及对时间的激励等因素,都要不断的进行打磨和推进。
当然深度工作并不是要你和大家完全隔绝,很多复杂工作是需要大家的协作的。在讨论规划时,大家可以汇集到中心枢纽区。需要完成自己的部分时,则回到辐射区域,专心于这个部分的工作。
深度工作需要关注极端重要的问题,抓住引领性指标,而弱化忽略那些非关键因素,从而使问题聚焦。可以采用计分板、定期问责的方式进行更精密的控制。
准则2 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是需要训练的。那些进行专业记忆力训练的人,得到提升最大的,其实是注意力的提升。
人们对于那些让人分心的事物,如邮件、即时通讯、社交媒体、游戏和假忙碌真虚无的状态,往往是存在心理依赖的,有个好玩的词形容这种情况,叫“心智残疾”。所以针对这种问题可以设立自己专属的“数字排毒”时间,或者“网络安息日”。
给自己规划出那些分心的时间的比例,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如果谈起社交媒体对你的作用,你可能能够举出一大堆来。是的,我承认它们有你说的那些益处。但是你在选择你的时间如何打发的时候,是否是当这件东西只要对你有一丁点儿好处,你就会把全部时间奉上?
《深度工作》中提到了一个人们选择网络工具时常会范但却不太留意的问题—“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这说的就是你吧?
所以你轻易就被这些低营养的内容满满的占据了,还不禁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那些我们羡慕的高效能人士,其实都十分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时间是我们的最重要资源,使用时间是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的。而计算的依据就是你追求的核心。
《深度工作》中给出的方法是关键少数法则,首先明确自己的最高目标,然后设定好为实现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的任务,第三就是要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思考正在使用的工具。
文中讲述了一个简化生活的“打包派对”的故事:赖安多年来受购物冲动的驱使,家中堆满了各种物品。为了使自己能够拜托物欲,他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了纸盒,只有当用到的时候,再把它拿出来放回原位,一周后,他发现大部分东西都在箱子里没有动过。如此,他便扔掉了它们。
对于那些烦扰你的社交媒体也可如法炮制,你在30天内停止使用它们,造成自我的网络孤立,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过去30天我过得好吗?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线?如果回答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你就可以将它放弃。
准则4 摒弃肤浅
如果只让你一周工作四天,而工作量却没有减少,你是否能完成呢?
如同压缩垃圾一般,你之要把那些肤浅的工作当成垃圾一样压掉就可以了。
定量地分析你要做的每一项活动的深度,每天的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你就提升了你真正的核心的生产力。
《深度工作》的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固定日程生产力模式,在完成每年学校重要的教学、研究工作后,还能写出5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并完成了畅销书的协作。
不要以为他每天加班到很晚,其实他每天的下班时间是下午5点半。这比我们大多数的人的下班时间要早很多吧。之后的时间是他休闲娱乐,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的部分。所以有价值有深度的忙碌,按照你的核心目标来安排时间,才是人生赢家模式的正确打开方式。
05 我们自己能够掌控自己
我们的世界演化到今天,是如此的纷繁复杂。这个时代的比拼,其实就是自我掌控力的比拼。
《深度工作》就是一本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指南。
如果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那么,我们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 溶溶夜读——设计师的书单 】:
溶溶夜,独立品牌设计师,设计和读书都是我的最爱,喜爱笔尖在快意的描绘和书写时触达内心的感觉。
这些年,太多的速食、快餐式阅读,太多被人咀嚼过的东西,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干涸。终于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不读书了,拿起书也读不进去了。这是最大的一种恐慌。
音乐是饮品,书籍是食粮。设计和写作是消化。这些其实都应是人的本能。把读到的东西与意识中原有的东西进行链接、缝合,进而形成知识的晶体,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一种可能性。
这是溶液夜第100本读书计划的第13本。
上期回顾:《冷暴力》—你曾被精神虐待过吗?
【敬告】由于溶溶夜有两周的国外访学,所以7月20日和7月27日两次的更新暂停,如果想我,可以翻看我前面已经发布的13期读书笔记,给我留言哦!
如果你也有喜欢的书,可以在下面评论处写下书名,说不定下期的 # 溶溶夜读—设计师的书单 # 就是你推荐的书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