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
和南京的缘分,还要从八年前开始。我和大学室友坐着硬座睡了一夜到了南京,大学时候的city walk可是实打实的穷游,手里揣着几百块钱,就敢闯南闯北。为了省一晚上住宿费,我俩选择了晚上的班次,那是第一次晚上的硬座,半夜的火车开着暖气也还是冷,亏得我带着一床薄被子,和室友哆哆嗦嗦的过了一夜。好了,对南京的印象戛然而止。我的记忆随着电脑硬盘照片的格式化也丢失了,我甚至都忘记自己曾经来过,真奇怪,难道人真的会有意识的删除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吗?果然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大啊。南方的这几个城市还是很像的,宽厚、仁慈、低调、陈旧、灰蒙,相互拉扯又没有俱伤,历史和现代的碰撞融合的极度完美,毫无违和感。所以,当因为工作再次来到这座城市,我没有了八年前的懵懂,开始享受这短暂的孤独的时光。
2023年12月的南京之行,从八年前陈力丹的《新闻评论十讲》开始。我以为自己都已经忘了,看见老师的课件还是能立刻说出“新闻的第一要义是真实”。看到白先勇说“蒋夫人宋美龄开了一个圣诞派对,母亲带着四哥跟我俩人赴约,就是在这座美龄宫里。”想起白先生的《树犹如此》,还记得当时为了省钱,我花了几块钱把文章打印出来,细细品读,徜徉在两位先生的细水长流中。现在这些课题,对我的工作已经用处不大了,但我还是要感谢曾经痛哭流涕哪怕没学上也要学新闻的自己,在我浮躁的躯体里还能被动的牵引着去思考,降低了空虚的频率。
漫步南京街头,怎么形容南京的初冬呢?是古树根不动,枝条来回晃动的细软,还是银杏叶随雨降落的轻浮;是城墙一步一石的坚定,还是鸡鸣寺线条的流畅;是潮湿的风夹杂着细雨打湿我的头发,还是自行车的骑行穿越浪漫的梧桐。这些都不足以表达“此时、此刻、此地”带来的“此情、此景”的触动,提醒着我“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
在美龄宫的文创店,遇到了一眼穿心的咖啡杯,深蓝色的杯托,金色线条搭配宋美龄的凤凰画的杯子,放在角落仍然那么亮眼。我双手小心翼翼的拿起杯子,食指沿着杯沿来回摸索,生怕这个艺术品受到一点儿伤害,小伙伴们围着我看,“真不错,拿下它!”人生第一次在景区给自己买了份礼物,我认为他价值无限!像我这样粗鄙的人,需要一点儿小资的幻想才能维持生活的平衡。
我不喜欢南京,高树林立,压抑压抑,压的人喘不过气来。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两次来南京都没参观到大屠杀纪念馆,我和小伙伴脱离队伍来到了利济港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小小的房子里布满小日本的罪证。从中国的东西南北到菲律宾韩国,从破旧的小房子到初具规模,甚至还贴满广告,这是一部残暴女性的浓缩史。感谢研究者的记录和保护,让我们把这份愤怒永无止境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