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暴政下的父爱如山

2022-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溪兰蓝

01

“愿吾女吕滴翠,一世顺遂,平安喜乐。信男吕至元敬奉。”

难以相信,这是一个作为父亲的杀人凶手,给女儿留下的祝福。

毕竟在此之前,所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吕至元只喜欢儿子,对这个唯一的女儿从小就非打即骂。

这是《簪中录》第二簪九鸾缺所要讲述的案情,相较于第一簪春灯暗的低难度推理,本簪案情更为复杂并且牵连甚广,内容叙事宏大,上至大唐最受皇帝宠爱的同昌公主,下至地痞孙癞子,都是导致此案情发生的始作俑者。

02

吕氏香烛铺老板吕至元的女儿吕滴翠,去公主府送蜡烛时,因无意中冒犯了同昌公主,善于溜须拍马的公主府宦官魏喜敏毒打了吕滴翠并将其丢出公主府。在其虚弱不堪之际,被地痞孙癞子糟蹋。

吕滴翠的不幸遭遇,不仅没有人同情,反而遭到周围人的风言风语和冷嘲热讽,“整个长安城都在津津乐道他女儿的不幸。”吕至元恼羞成怒,将女儿吕滴翠赶出家门。

吕滴翠被吕至元赶出家门后,被一直偷偷关注吕滴翠的张行英收留。

张行英的父亲卧病在家前一直行医,曾因治疗先皇有功,获赠其一幅先皇遗画。在黄梓瑕和鄂王李润、周子秦一起到张行英家吃古楼子时,李润发现这幅画和去世前,其母妃交给他的那幅自己偷偷临摹的先皇遗画一模一样,震惊之余深感疑惑,想到其母妃当时曾言,此画关系天下存亡,需妥善保存,并嘱咐他不要和夔王走太近。

这幅画的出现,为夔王身边的迷案埋下了伏笔。

彼时,大家纷纷猜测先皇遗画内容,认为先皇一共画了三幅各有寓意的画:

第一幅,画的是一个人被烧死的情形;

第二幅,画的是笼中囚犯;

第三幅,是九鸾鸟啄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发生的三起谋杀案,桩桩件件都与这三幅画契合。

1、吕氏香烛铺为荐福寺制作了巨型蜡烛,用于六月十九日的观音得道日祈福。谁知在蜡烛点燃之时,突发的天雷击中蜡烛,爆燃后将魏喜敏活活烧死。这起案件契合了先皇遗画中的第一幅画——一个人被烧死的情形;

2、地痞孙癞子被发现死在自己唯一的一间房屋中,房屋的窗户被从外面钉死紧闭,形如一个笼子,并且孙癞子死前,门是从外面锁上的,所有邻居都没有发现有人进出其屋。这起案件契合了先皇遗画中的第二幅画——笼中囚犯;

3、同昌公主颇为喜爱皇帝父亲赐给她的一枚九鸾钗,后因莫名丢失而魂不守舍,最终却被吕至元错手误杀。这起案件契合了先皇遗画中的第三幅画——九鸾鸟啄人。

03

桩桩件件,环环相扣,离奇诡异,严丝合缝的逻辑设计,使得案情扑朔迷离。黄梓瑕通过发现的蛛丝马迹,进行推理论证,走访排查,案情逐渐真相大白:

原来,吕至元放心不下被自己赶走的女儿滴翠,偷偷去看望滴翠时被发现,于是谎称自己是来要彩礼钱的,滴翠为摆脱父亲,将张行英家的先皇遗画抵押,换回十吊钱交给吕至元。而吕至元得知先皇遗画内容后,决定将计就计,设计出了一系列案件与这三幅画契合,企图借耸人听闻的奇诡之事来掩人耳目,以求为女儿报仇后逃脱刑罚。

首先,通过制作荐福寺在六月十九的观音得道日祈福所需的蜡烛,吕至元将昏死的魏喜敏放置巨烛中,设计点燃蜡烛之际,引来天雷炸毁蜡烛,将魏喜敏烧死,营造出其不敬鬼神遭天谴的报应景象;

其次,吕至元利用在部队的弩队学过的手艺,设计将地痞孙癞子毒杀在其密闭的室中,使其之死契合笼中囚犯的预示;

最后,吕至元从魏喜敏口中得知,公主梦见九鸾钗丢失的梦后一直惶恐不安,遂威胁公主侍女垂珠偷出九鸾钗。吕携带九鸾钗找到公主,苦苦哀求公主救其女吕滴翠,在遭到公主强烈拒绝后,吕至元持钗刺进公主胸口后逃走。然而在公主一息尚存之际,却被深恐公主惩罚的垂珠刺杀身亡。显示该案件契合了先皇遗画第三幅“九鸾鸟啄人”的预示。

04

本簪沿袭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一贯作风,以“大雨倾盆,风雨骤乱”下的长安作为开篇,为本簪案情与宫廷相关埋下伏笔。

很快又以“暴雨铺天盖地,笼罩着大唐长安。这座天下最繁华的都城,隐藏在朦胧之中,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走向”,作为埋下更深远的伏笔,预示这桩桩件件的案情,把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唐,引向了不可知的未来。伏笔安排的明白敞亮,案情进展的描写毫不啰嗦、拖沓,吸引读者有继续阅读的欲望。

本簪案情的特点在于:

同是父亲,“厌恶并从小打骂女儿”的吕至元在女儿受辱后,设计出一系列案件为女儿报仇,后在案情大白后服药自尽。吕至元的所做所为,让读者产生了“父爱如山”的感动。

同时,却反衬出皇帝无视女儿同昌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对误杀她的吕至元恨之入骨,将其行为视为对皇权的大不敬而判罪,毫不在意吕至元曾经作为军人,也为保家卫国作出过贡献。只因为其误杀了公主,就罪该万死,凸显出了一个帝王的残暴。

作者以“大唐的黄昏,到来了。”寓意大唐最高统治者视百姓如蝼蚁,高高在上俯视众生,毫不在意民生疾苦,让这个国家变得风雨飘摇,和本簪开头的“暴雨下的长安......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走向”,形成了首尾呼应。

这一簪九鸾缺,采用描绘暴雨、黄昏等自然景像作为本簪案情的背后寓意,结合案件中事件与人物的因果关系,让读者有了“大唐危矣!”之叹。

本簪案情让人欷吁感叹的同时,仍然有诸多疑问让人疑惑:

夔王与先皇遗画之间到底有何关联?

先皇遗画到底说了什么呢?

已故皇太妃为何要告诫鄂王李润远离夔王?

夔王身边这一切迷案与大唐未来有关系吗?

黄梓瑕是否能够破解这一切谜团?

拭目以待下一簪芙蓉旧,黄梓瑕破获杀亲案,终于洗清自己的冤情。

谜团也将一一解开,真相越来越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