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解:列子“愚公移山”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汤问第五03总第065篇
毛主席在中共七大全文引用了列子“愚公移山”的故事,建国后又将其列入“老三篇”。故事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道理?我们先看原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八千丈,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山北面有位愚公,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两座山居住。苦于大山堵塞了从北往南的去路,出入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议说:“我和你们用毕生精力铲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之南,到达汉水之阴,可以吗?”全家纷纷赞成。他的老伴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还不能挖掉一个小小的土丘,能对太行、王屋二山怎样呢?而且把挖出来的土石放置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投放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到换牙齿的年龄,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冬夏季节变换一次,才能往返一趟。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的不聪慧也太厉害了!凭你快要死的年纪,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毫毛,又能对土块石头怎样呢?”
北山的愚公长叹着说:“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得无法说通,还不如寡妇小孩。即使我死了,有儿子在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啊,而山却不增高,为什么要担心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无话回答。
操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们挖个不停,便报告了天帝。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州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之南、汉水之阴就没有山丘阻隔了。
感悟一:究竟何谓“智”?何谓“愚”?

一个普通人,想要搬走一座山,被称为“愚公”。一个聪明人,很清楚凭借人的体力不可能搬走一座山,而且跑去劝阻别人,体现了对别人负责,被称为“智叟”。愚公,即“愚”在对物质现实的蔑视,而精神力量却无比强大;智叟,“智”在对物质现实的看透,而不相信人的精神和意念能够战胜物质。
物质是死的,死物质世界的几乎所有问题,依靠科学都可能解决。可是,人的精神能量到底怎么回事?实质是什么?源于什么?跟所谓的暗物质、反物质、太阳黑洞、量子纠缠等是否有着某种联系?能否调配物质资源?却没有确凿答案。
但是不管如何,从故事的结果看,在古人看来,人的精神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当然,你的精神信仰得是维护生命、利于养命的正义、正能量。
所以,究竟看透“物质”更智慧?还是看透“精神”更智慧?除了传统文化故事,从历史伟人、文化大师的人生状态中,或是从因精神专注而感动国家、感动人类的实例中,也能看出哪个答案更为正确吧!

感悟二:再看看故事中的人物
愚公将近九十岁了,精神依然绝对强大和自信,无所畏惧,毫无衰老表现,可以想象其身体必定也依然健壮。这样的人生,难道我们不期待吗?
愚公的家人也挺特别。当愚公提出移山时,他们竟然纷纷赞成。难道愚公的精神,业已铸成家风,练就素质,并且凝聚力如此强大吗?精神的力量真的能够这么强大和神奇吗?
列子讲的虽然是故事,但是却无比真实和细腻。为何只有愚公的老伴对移山提出了疑问?因为女人是男人的贤内助,需要探实丈夫的诚心和决心,为丈夫补足可能的漏洞;或许也因为女人仁爱心软,担心亲人吃苦,或是故意做个没觉悟的人,从而协调好与邻人的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寡妇和小孩儿。他们为什么如此热情且兴奋地支持愚公一家呢?恐怕是因为寡妇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的真实滋味,而孩子没有受过利欲诱导,凭的只是生命的真正情趣和直觉,充满天性和灵性吧。

感悟三:故事末尾的“玄幻”
难道人世间真的有可以任意支配一切物质的“神”吗?看来,相信和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恐怕我们只能用自己的一生去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