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自省---写在焚膏继晷、不遑暇食的省STEAM比赛之后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浅啜微漾

    STEAM省赛终于结束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十数个不眠之夜。历经市赛、省赛的拉锯和磨砺,第一名的结果总算对得起那些数不清的浓茶和泡面,对得起与我一同付出的家人和朋友。当然这份荣誉应该归属于我的学校,归属于我所代表的沈阳,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是我在得知结果后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所谓“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比赛的结果越是欣喜、振奋,其对应的过程就越是痛苦、曲折。于我个人而言,这一路不断推倒重来的过程和情随事迁之后的经验教训恰恰才是最为珍贵的。初步理出了五点,先写在下面吧。

一、教学是一门取舍的艺术,比赛也是

        有逻辑的教学设计不一定是好的教学设计,但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蕴含着缜密的逻辑。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将自己苦思所得、深思成型的方案,看成是完美无瑕的艺术品甚至看做自己品貌俱佳的孩子。可问题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再完美再理想,它承载的活动主体是学生,特别还是小学生,那么应该是需要把握好度或者设定一个上限的。其实我的课程设计不只学校的老师和教研员们觉得难,我自己也觉得内容多了点,知识深了点。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花了很多精力,尝试了很多方案。事实证明它们是有效的也是高效的。但要将这一教学过程表述出来,仍不免繁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超时了近3分钟。所以在正式比赛前一天晚上,在时间规定的约束下,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语速,并且删减了除教学过程外其他很多内容的说明。于是不愿割舍,最后也不得不舍......其实这次比赛很好的教育了我:我对课程内容严谨性、逻辑性、甚至是思维深度的过分关注,常常让我陷入一种固执的、偏执的甚至是唐吉坷德式的圆圈之中,在自顾自的世界中不断向他人重复着自己的逻辑与道理,却偏偏没有把比赛放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方法的探索、思维深度的挖掘固然极其重要,但它们恰恰应该在常规教学和课堂中来实践来总结,作为比赛难道不是应该取舍再三,亮出最熟练最华丽的招式,力求一击而中吗?!

二、就比赛的实质来看,评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对参赛选手而言,发言的主动权从来就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企图用语言描述来引领评委深入教学设计的实质,甚至让他们读懂你、欣赏你,都是不明智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对于说课内容和表达的媒介,要尽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评委的角度去思考,从评委的感受出发做设计。这一点可以类比中高考阅卷。在繁重的、不间断的、重复性的批阅中,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至少会提升一个档次。这与公平与否无关,纯粹是情绪的一种需要。

三、临场变更方案并不明智

        上午课件测试的时候,因为赛场的电脑环境不能呈现出幻灯片页面的切换效果,抚顺的一位“帅哥大叔”选择了手机投屏播放课件。我认为“帅哥大叔”还是做了一番设想和准备的。毕竟对于这种可能会反复修改的课件存在优盘里会更方便些。当然测试的效果也的确不同凡响,引得其他众人点头窃语,应该是觉得形式新颖,与众不同吧。然而实际的说课中,由于屋内人数众多,手机带宽资源的占用明显对他的投屏产生了影响,时长出现画面的延迟和卡顿。当然这还不算什么,出乎他意料的,也让我们啼笑皆非的是,短短的十五分钟说课时间,他的手机先是打进了一个被标记为外卖快递的电话,紧急挂断后马上又跟进了一个百年人寿的电话,一分钟后又接收了一条快递发出的自提短信,而这一切都显示在了屏幕中,被我们尽收眼底。作为比赛,这种情况必然是失分的。所以作为选手,临场的方案不到万不得已最好还是不要变动,那些我们自以为刹那间的灵光一现,往往还需要经历实际的检验,没有详细论证好之前,绝对不是“突发奇想---挺好---做”,这么简单。    

四、要对意外情况有所准备

        虽说意外指的就是意料之外。但事先做足功课和心理准备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谁能知道哪一个细节会出现问题呢?这次比赛中,当我站在台上打开PPT之后,却遍寻不到翻页笔的下落。事后查看活动录像应该可以排除阴谋论,极有可能是放在了角落,被站在台上的我忽视了。但在比赛的环境中这样的意外往往最容易打断节奏、干扰心理、影响发挥,所以我果断的选择了使用鼠标。不想问题的出现也是成对而来。前面的选手把幻灯片默认的打开方式变成了主机自带的西沃演示软件。与OFFICE和金山不同,鼠标在这个界面中单击却不能触发换页。虽然我及时找到了侧面点击的换页区域,但一来二去,这两次意外也确实影响了前面的节奏,以至于在后面的说课中,我还会时不时的用鼠标点击界面,发现无效后再去寻找切换的位置。但好在从活动的录像中来看,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局促或是慌张。我觉得应该与我的行为举止表现得比较从容有关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预先做了将错就错的心理预设。毕竟着急与慌乱只能带来失误,而没有任何的改善。

五、不能仅从主观角度出发,臆测评委的判断和喜好,而要在可能的各种方向上做足准备。

        本次比赛的人工智能项目制作环节,要求机器人运行程序后自动前进,在听到声音指令后,自动更换方向继续前进。当我测试再三,确定了设备和程序的稳定性,上前封存机器的时候,才知道我最先完成了任务。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我又折返回座位,继续审视题目、设备和我的程序。现在想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后续的做法还是缺乏动脑。回到座位后周围的选手时不时的问我问题,市教研员看我不好意思拒绝,就在一旁替我着急,赶紧提醒我早些上交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任务完成后的放松,也让我不假思索的上交了设备,心里还想着大功告成。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呈现的环节中评委并没有因为完成了任务就给满分数,我得到98.6分,排在了这一环节的第二位,来自阜新的老师获评99.2分排在了这一环节的第一位。显然在评定时,评委们还有更多的考虑。反观中学组的小梁,他在任务完成之后添加了一些其他功能,虽然也没有得到满分,但是锦上添花,得到了中学组这一环节排名第一的分数。其实这一想法来自于前一晚我们对中学组可能出现的内容和应对方式的探讨,而我从主观上就轻视了小学组的考题,想当然的放弃了思考和准备。凡事预则立,很显然这一次我做的确实不好,特别把比赛题目理解的过于简单,真是深刻的教训!当然很难说我98.6的分数是不是已经加入了评委的印象分,但两相比较,如果能在功能上赢得满堂喝彩的话,显然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评委。这个题目其实与我前面的说课内容关联性非常强,一次if语句就可以解决发出声音转向的功能。而如果加入if语句的多重嵌套。就可以让小车在不同音量大小时做出不同的转向动作。比如大于300时右转、大于600时左转、还可以加入互动环节,邀请所有老师一起发声,让音量在大于1500的时候掉头行走。这是可以改进的方案之一。还可以通过随机变量的设置,让小车听到声音后随机的左右转或者掉头。这两个设计一出,即便不是满分,也是99.9了。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去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器是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次看来,器其实也包含了做事的方法----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比赛就是比赛,当结果尘埃落定,于外人看来顷刻间即是过眼烟云。而它影响我的,则是这一幕幕值得深省和记忆的画面。而且除了以上这些,特别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前期的课堂录像,我的语言表述习惯以及口语表达情境颠覆了我曾经自以为是的高大形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