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继世长
从我记事起,每到春节家里贴春联喜迎新春,父亲总是让我的一个叔叔帮着写所有门户上贴的春联。其中最重要的要属贴到大门上的,我至今仍仿佛能够看到在整张大红色的春联纸上写出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十个字,遒劲有力、墨香扑鼻。在当时感觉每年都是这个,怎么就不变一下。但今天想来,这一直陪伴着我们长大的十个字中,隐含着一位父亲的对他的孩子“为人也忠厚,行有余力而学文”的殷切期盼。
一、文化传家
读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在文中欧阳修写了他父亲的两件事,一是祭祀时因对母亲的思念而哭泣,另一个是常为“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而叹息,一哭泣、一叹息,刻画出他父亲的孝顺和仁厚。在文中写他的母亲在贫困时能够以俭约持家,后欧阳修官居高位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俭薄,再至欧阳修被贬谪的时候,他的母亲也能够处于贫贱中而安之自若,这些描写刻画出来一个勤劳、俭朴的母亲的形象。欧阳修在该表之前也写过一篇,记录了他父母的一些值得纪念的事情,但他不满意,因为其中缺乏可传承的文化,可以传给后人的仁与孝、勤与俭的精神。
读古人的文章,会发现在历史上传家的文章不乏精品,如诸葛亮的《戒子篇》,他写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曾国藩在写给他兄弟和家人的信中也提出要“勤”、“俭”、“谦”、“敬”,并且随着他的官位越来越高,他越是身体力行这几个字,并以此要求他的后人。这可以说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
二、文化立国
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是这样,对国家也是。中国有抱负的文人和官员其最高理想是“立言”、“立德”、“立功”,其中“立言”、“立德”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对百姓的教化,这是文化的功能,这尤其体现在国家和官员对于“庠序”也就是学校建设的重视。
就像家庭一样,一个家的文化体现在先人身上,国家的文化也体现在典范人物的身上,也就是官员和文人的身上。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神道碑》,在其文中提到范仲淹与其政敌吕夷简携手同商、共攘外敌事迹,这种写法遭到了范仲淹家人及其他好友的反对,现今该文只能在欧阳修文集中读到。欧阳修写该文的目的,也就想要以范仲淹为典范,宣扬为人、为官当为君子“周而不比”,而不能当小人“比而不周”,这样才能真正为国、为民,这就是文化的教化的力量。
宋代有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和官员,他们秉承着君子之道,也就是“行己以恭敬,事上以敬,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因此宋朝的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与宋朝相反的是秦始皇的两世王朝,后世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多认为是“《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耳。”始皇焚书坑儒、严刑酷法,在开国之时是可行的,但是开国之后的治理是容易出问题的,汉代以秦为鉴,在孝文之时就重视文化的作用。
三、文化传世
一朝一国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明确文字记载从三皇五帝开始,但到孔子之时,他痛惜于当时的礼坏乐崩、文化不兴,因此立志于“兴灭国,继绝世”。在孔子晚年时期,他从卫国回到鲁国后就开始专注于整理古籍、著书育人。他辨别诚伪邪正而编《春秋》,解说阴阳消息之行而成《易》,记录前朝纪纲政事而成《书》,歌咏性情而成《诗》,志内心的条理节文而成《礼》,表达内心的喜悦与和平《乐》,这是孕育中国文明,让中国文化能够渊源流传的基础。
当时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说周朝以后的世界会怎样。孔子回答他说如果后世继承周朝的文化,那么百世可期。从周公到如今,得益于孔子,我们已经历经百世(3000年)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必将继续。
四、小结
这是文化的力量,沧海桑田、海枯石烂,为人仅匆匆百年,但只要有文化就可以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