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经史子集

《论语》学习心得-述而篇第九则

2016-08-13  本文已影响529人  哈皮波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哈皮波白话试译:

孔子跟有丧事的人一起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如果他当天去参加了丧礼,他那天就不会再唱歌了。


哈皮波赏析:

孔子见同桌吃饭的人中有丧事的人,那人因丧亲的悲伤而神情抑郁寡欢,孔子也因而心情不佳而食欲不振,所以在这样的场景之下,他从来没有吃饱过。

孔子喜欢唱歌,大概唱歌能够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去参加了丧礼,他当天就不会再唱歌了,大概在于丧礼的悲痛之情让他已经没有心情去唱歌了。

孔子如此,其实大部分的人也会如此,见到别人不开心的时候,自己也会同样的不开心。见到别人哭泣,自己也会有想哭泣的感觉。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心理行为,孟子称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见孺子入井而心有怵惕”,现代心理学称为“同理心”,感受你的感受。

儒家的学说里的“天地万物之一体为仁”,便是"同理心”一种形而上的推论。儒家认为人与天地间万物一样的有一样的“道心”,鸟兽、草木和石头等在遭受到损坏的时候,也同样的痛苦,而人与万物的“道心”相通,所以痛苦虽然不在自己身上,但是却和在自己身上一样,因为人与万物是一体的。当时的儒家只是从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观察中获得,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但他们并不知晓人类进化的历史,或者人类的物理本质与万物一样都是各种原子的合称物。儒家的学说具有一种敏锐的洞见。由“天地万物之一体为仁”延伸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及社会的和谐。个人的修身是一种模范作用,由个人的品德影响由家庭到国家天下的所有人。社会的和谐,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忠信仁义,从而达到一种有秩序的和谐。

但儒家的学说里并没有找到同理心的哲学依据,而只是一种观察经验的形而上的推论。

从现代心理学来分析,人的同理心可能来源于人的一种共同的潜意识,即“集体的无意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让人有了一个共同的想象中的情景,虽然每一个个体的真实情景并不一样,不同的个体便会产生一致的情感。而人的意识却往往会去压抑潜意识,人成长过程中所历经的文化作用,让人产生去压抑人的这种潜意识驱使下的本能冲动的意识,从而让人能更好的去适应现实环境。

虽人皆有恻隐之心,但文化教育的作用,却让人意识到冷漠无情却能给人带来更好的完全感。所以我们的社会渐渐成为了一个冷漠的社会。

要想改变冷漠的社会,必须要改变文化教育的负作用,让人的恻隐之心能够正常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是对社会更是对个人都是有益的。人的潜意识如果一直受到意识的压抑,人就很容易犯上神经症,现代社会的抑郁症的增加便是证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