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4
建议十六:用好错误,鼓舞敢学的信心
错误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可能性能否化为现实,取决于教师的能动作用。
一个教学事故就演绎成一个精彩的课堂故事。
要善待教学中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样可以使学生混沌的思维得以廓清,使知识之间或隐或显的关系得以揭示与呈现,使优质教学的实现又增加一条新路径、一种新可能。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学习在“犯错-改错-再错-再改”中螺旋上升,而新错不等于旧错,其间差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量变,也蕴含着质变的可能与能量。
“错得好!”是我课堂教学的口头禅,也是我每接一个新班,上第一节课都要写在黑板上的三个字。对学生有价值的差错,我们会引导教室里响起三四次掌声—首先为他不盲从的坚持,其次为他有根有据的说理,再次为他接纳他人观点后的修正,最后为他带给我们思考的贡献…
“错得好”,我们要适时给犯错的学生由衷竖起大拇哥;当我们给予这些有价值的差错吹一缕春风、送一片沃土时,或许就会惊喜地看到错误中的智慧。“错得好”,我们要用好错误。
确立一个错课观:无错之课即错课。
华应龙说“正确的解答,可能只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
无错之课往往像一条格式化的便捷路径,无形中从学生手里、心中夺去一片片新美的景致。
滕玉英校长说,课堂之错可分为三类,即没有理由的错、说不出理由的错和有理由的错;要努力减少、消除前两者,并就后者进行究问、转化,使之对后续学习产生正能量。
鼓励学生认真地犯错,犯值得犯的错。
老师为什么是个特别让人“犯困”的职业?是因为我们时刻都在防范学生发生错误,进而把错误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错误是正确之母,经历错误,学生才会找到正确的道路;理解错误产生的缘由,学生才能改正错误,避免发生类似错误。犯错不是弯路,而是必经之路,没有错误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没有错误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教师要有容错的姿态,有“唤错”的表示。
错误是受欢迎的,因为它是学习的机会。
学生最爱听的老师语录: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做错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认真!你们有权利做错;它其实只是不够正确,而不是错。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你们要是一直不出错,要老师干什么?想到什么就说,说来听听好吗?谢谢你指出我的错误,你是我的老师!
不要轻易判错,要留谈判空间。
“纠错、究错、救错”是我关于教学待错方法、策略思考的概括。“究错”,即追本溯源,探求、弄清、揭明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相应的思路与过程。“纠错”是人们常寻常的待错态度、待错方法。“救错”指一些错误中含有一定乃至较大的价值,应把它打捞起来,让它起死回生。
教师提问语言:你这样解题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凭什么列出这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他有依据吗?又在哪里?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倡导“试误”: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误。
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而发现不等于看见,它更是捕捉,是判断,是确认,也是显微与放大。
灵慧型教师…更喜欢探索带来的错误,而不是作业上的完美。
感悟:
我们教师都不太喜欢学生犯错误,尤其是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有错误、作业卷子上有错误,老师们经常会在办公室里改作业改卷子的时候吐槽“这道题都讲了这么多遍了,怎么改错呢?一点都不操心。”之前我也总觉得学生犯错误是不应该的,必须要接受惩罚,避免下次再犯错误。
后来学习了《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它告诉我们“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在错误中学习”,我们应该知道从错误中学习了什么,下次应该怎么办,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就像这本书里提到的“错误是正确之母,经历错误,学生才会找到正确的道路”。
今后我在教学中也要经常使用这样的口头禅“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做错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认真!”“错得好!我们可以在错误中学习,到底错在哪里了?”
学习在“犯错-改错-再错-再改”中螺旋上升,而新错不等于旧错,学生犯一两次错误是正常的,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给他们改错误的机会。
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问他们“你是怎么想?你为什么这么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有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也知道了自己错误的根源,我们也没有必要究根到底。
建议十七:变粗结构,放大活学的功效
李吉林老师常讲,“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决定效率”;李希贵校长说,“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变,事物的性质很难改变”。
迈克尔.富兰说:“变革就是学习。”我们也可以讲:“变革就能活化。”
学材就是学习的资源、材料,它基于教材,而又超越它。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应将学材列为三学之首。
金海清说:“课改就是勾股定理的知识让孩子自己去探究。”
“让教”优先,让教成为最好的学。
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教后复学,为教而学,教学相长。
比教师的教更有效、更有益的是自己对他人的教,这也是个人最好的学。
“给同学们讲题,就等于我又复习了一遍。”“最好的学是教。”“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别人一遍超过自己学三遍。”
1.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教。叶圣陶认为,“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要为让教定好位。要尽可能让作答和展示的学生走到台前。是面向还是背对同学,有着不同的教学意义;背对时他所指向或针对的是知识,而面向时他所交流和对话的则是人,面向人的行为才有教学价值。可见,适当改变学生的站位和站向,能助成他们由“学者”悄然成为教者。
3.从范教和“小让”开始。不宜把教学一股脑儿交给学生;也不宜未经任何训练就让学生走上讲台。做甩手掌柜,是懒惰和不负责任;搞突然袭击,是幼稚和没有理性。可以先行某种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有迹可循;可以划出部分内容和时段,让学生分担教学;可以选择若干角度和侧面,与学生共商教法。
4.“让教”方式不拘一格。让学生命题,鼓励他们“为难”老师与同学,这也是在“让教”。只要心悦诚服“让教”与生,他们总能另辟蹊径、自创新法,因为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对此巧加引导则能引爆无穷学习力,还能使师生在对立中找到统一,进而走向教与学的“和解”。
要知道学生是否真的听懂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其他同学再讲一遍。如果把这个知识点讲通了,那就证明学生懂了;如果把原来懂的同学讲糊涂了,就证明学生离懂了还有距离。
能不能讲,会不会教,这不是天生或命定的。让他去讲,让他去教,不会的事情就变得会了。会还是不会,这或许不是一个问题;而“让教”还是不让,这才是一个问题。
用与学也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联结;学习本身即为一种联结。
无论什么工具,要掌握就得靠运用。同样,无论什么知识,要学就得用。学以致用,用可建功;用以致学,学能行远。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感悟:
我特别赞同冯老师的理念:“让教”优先,让教成为最好的学。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教授给他人”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所以我们教师或家长都要引导孩子们当小老师,让他们讲出来或教给他人。通过“让教”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听懂是否理解正确。
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教,我们教师可以试着走下讲台当学生,学生走上讲台当教师,来一次互换角色。当学生走上讲台当教师讲课时,最好让他们面对学生,既能增强自信,又能和学生充分互动。
从范教和“小让”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上台讲课前要指导学生,告诉他们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等,相当于给学生进行教师培训。这样学生上台讲课才更有自信、更有水平,讲课效果会更好。之前我总是在复习课、讲评卷子课中用到“小老师”,我使用的频率也不是很高,但是学生反响和效果却出奇得好。
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当小老师,给他们机会上台讲课。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布置讲课内容,还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形式的教法,“让教”不拘一格。
建议十八:卷入“动一动”,走向乐学的胜地
白岩松:中国人不会玩是被逼的。说中国人不会玩,实际上是说中国人骨子里可能普遍缺失一种游戏精神。
玩是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语词。
1.我们承认“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玩物丧志”“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古训有一定道理,但也确认其亦有局限性。
2.大凡有大成就的人,除了都有非凡的意志、艰苦卓绝的精神,往往还保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童心。
3.成人自有玩的情趣和权利;儿童更有玩的天性与专利,任谁都不能横加改变与剥夺,而要与儿童的天性合作。
4.有不少孩子不会玩,但不等于说他们不爱玩。
5.大凡真正优秀的教师及其课堂,都有高超的玩的本领,都有大量动的时空。于永正老师是一位老顽童,他的可差不多就是在“逗你玩”;在孙双金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小手林立,小嘴常开”,这样的课肯定好玩;王笑梅老师潜心开发“嬉乐作文”将儿童应做的事变成游戏,将儿童最难的事化作嬉乐。
6.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没有出现“玩”这个字眼。
游戏精神指好奇的心态、发现了眼光、探索的意趣和创造的情怀。
我们有意于对课程和课堂进行“玩化改造”,使之变得更好玩和可爱一点。
维果茨基说,“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超出平均年龄,超出日常行为…比自己高出了一个头。”
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就是“逗你玩”,教师要努力成为“玩主”。不愿玩、不会玩甚至不屑玩、拒斥玩的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学会玩。1.要“立志可爱”。2.要打破禁区。3.要发乎童心。
爱玩是一种人性,一名中学生说,“我仅仅感觉我们在玩耍,我没有意识到我们同时是在学习”,可以说,这恰恰是人性得以最大尊重、满足和张扬的美妙时刻。
感悟:
我很赞同白岩松所说的“中国人不会玩是逼的”,因为骨子里都认为稳重才是优秀成熟的标志,尤其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但是现在变了,只有爱玩、会玩、有一颗童心的教师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教师。
化学新课标说,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就是建议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化学,充分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参加国培期间听各个专家讲座,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幽默气质”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比如钱教授就十分可爱,尽管已经六七十岁了,但是他的微笑和幽默总能让我们记忆深刻,这样学生听课不仅轻松,而且心情愉快。我想“幽默气质”就是一个教师的杀手锏,他们不仅会玩、爱玩,还能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