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2022-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雨读书
毛主席爱读史书,对历史人物颇有研究,尤以秦始皇为甚。1964年6月24日,他在接见外宾时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

对此,毛主席曾解释过——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是说空话。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可被人骂了几千年。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对秦始皇有过很多不好的评价,毛主席对此专门写了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对秦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家孙皓晖,在其著作《大秦帝国》中,就诸多“铄金毁骨”式的评价,以“针砭时弊,月旦社会”之心,如此指正——作为统一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使得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两千年来,在对秦之描绘和评判,旧正统形态与旧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无意涂抹,悠悠岁月,众口铄金,令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离奇地变形了。

孙皓晖为原西北大学法学系教授,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著名历史小说家;他倾注16年心血,完成这部巨著。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从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历经160余年6代君王,经变法由弱变强,东出六国争霸,统一天下,成为东方大帝国的历史过程。

在此部巨著中,我们可窥见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变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来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整体大转型的时代;是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一、列国合纵伐秦,领略绝处求生的强势生存法则

两千七百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之风的春秋时代落下了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了。

西陲蛮荒之蕞尔小国——秦国,在六国的摧残挞伐中舔血求生;老秦人个个剽悍顽强,被视作“绝非轻易能够吞灭的部族”。

公元前362年,秦魏大战,秦献公嬴师隰中箭而亡;魏军统帅公叔痤被秦军俘获;两军同时失帅,僵持于山原战场之上。

秦仲公子嬴渠梁仓促即位,成为秦国新一任统治者,史称秦孝公。这位新任国君,一安顿好秦献公丧事,便马不停蹄地办了一件大事——放公叔痤归魏。

因为,按秦人习俗,公孙痤将会被斩首祭旗,以报宿仇新恨。

那么,秦孝公为何如此坚定地放走公叔痤?

原因只有一个:“父仇为私,和战为公”,时局紧迫,他只能与公叔痤商议秦魏两国罢兵休战的决策。

在那个强势生存法则的世道中,秦孝公深刻认识到,只有抛开私人情仇,才能让国家休养生息。也唯有如此,魏国才会放秦国一马。如不作出妥协,时为战国首霸的魏国,是绝不可能在秦国濒临崩溃之际选择休战。

秦孝公更深知此时的秦国,早已因连年征战,国力衰竭,再也经受不起战争的摧残。唯有励精图治,强大自己,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公叔痤叹然道:“秦公,老公叔阅人多矣!以公之气量胸襟,数年后必大出天下!”这声赞叹,可以视之为秦国开始崛起的信号。

果不其然,秦孝公刚放走公叔痤,另一边的魏国,庞涓正与六国密谋合纵伐秦,声称:“六国分秦,安定天下!”

对此,秦国采纳尉缭的“内部分化瓦解”策略,并沿用历代远交近攻政策,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战略,终破六国合纵之谋。

可以说,这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浩大的诸侯兼并战,也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国从被动挨打,绝处求生,一步步走向强盛,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是在这种强势生存、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了中国最正源的原生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更为广阔、灿烂。

二、秦帝国开创的原生文明,影响深远

从文学艺术角度看,这种文明充满了奋发的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纵观这个最为自由奔放的大黄金时代,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法学、哲学、神秘文化等领域,所出名士英才、圣贤豪杰,难以计数。

就是这样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最高经典,进入了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

同时,也开创了众多领域之最——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诸如种种,后世无法比肩,甚至超乎想象。

关于战争规模之最,好比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如此恢弘气势,前所未有,旷古绝今。

而关于文化争鸣之最,那是一个兼容儒、释、道、法、兵、墨、阴阳、纵横、农、杂等各类学术流派的时代,真可谓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对后世文明,影响深远。

因时代而出的传奇人物,曲折迂回的故事情节,构绘出一个充满艺术性的盛景。

所以,秦帝国文明,历经几千年,依然璀璨夺目。

这种耀眼的光芒,仍影响着中国文明的强盛衰弱;甚至对世界及其他文明,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只可惜,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没有问世。

因此,孙皓晖教授潜心钻研,创作《大秦帝国》。他就是想将那个气象万千、云遮雾障的时代,以及列国强势竞争、强势生存的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

比如,我们熟知“商鞅变法”,却对秦的治国方略知之甚少。因此,孙皓晖教授详细描写了秦孝公对内抓改革,建县制,开阡陌,促农耕;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与齐赵联合攻魏,拓地至洛水以东;以及秦孝公重用卫鞅,实行变法,进而实现国力日增。

我们因此获知,卫鞅与追随者合著的《商君书》,堪称中国古代唯一的法令文本。

这也表明,秦历代君王,勇于开拓,为夯实国家根基而殚精竭虑。

最终,秦不负所望,强势归来,统一六国。通过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推行中央集权制来管理庞大的帝国。

确切地说,正是因为中央集权制,秦帝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并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三、秦史之真相究竟是什么?

可以说,秦帝国的统一大业,是由六代君王励精图治的成果。而其中最瞩目的君王,当属秦始皇嬴政。

然而,人们心中对大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一直心存疑惑。

大秦是《史记》《汉书》里的人间地狱,还是明朝李贽口中的变革盛世?

明清的《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将秦帝国描述为“鲁莽灭裂”,涂抹得狰狞可怖,甚至面目全非,放肆亵渎程度可见一斑。

而秦始皇,是郭沫若笔下的暴君,还是司马迁《史记》中介于明君与暴君之间的皇帝,又或是毛主席、李贽称赞的千古一帝?

对此,作者痛心地说:“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华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为了溯正两千多年来,对秦帝国荒诞的史观和众口铄金的“暴秦”口碑。作者艰难剪材,整理出这套书的故事框架,力图将这段历史,毫不伪饰地呈现给当下的中国人。

这种使命感,如同歌德在《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里所描述的:“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

这部作品构思巧妙,全面展现出秦帝国兴衰存亡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一个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是如何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文化。

事实证明,大秦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凝聚的文化传统,至今仍规范着我们的生活,并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最基本的内涵。

而毛主席,也对秦始皇三个不可磨灭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认可。

其一,秦始皇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起用 李斯 、尉缭、王翦等人,最终统一了六国,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事业。

其二,秦始皇善于创新,勇于改革,创设了一系列与夏商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设立郡县制,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其三,秦始皇特别重视农业和文化建设,所有农民都要向政府报告土地使用面积,政府再根据土地使用面积,制定农民上交粮租的数额。

然而,毛主席还曾批判过:“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心,志得意满,耽于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虽然,秦帝国只经历了十五年短促的命运,但她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激发了华夏民族强悍的生命张力。

可以自豪地说,大秦帝国所开创的灿烂文明,会一直在自己的土地上绵延不息,包括今时今日,乃至未来。

四、结语

《大秦帝国》以秦之辉煌转型,生灭兴亡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全面呈现出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万木争春的万千气象。

这部鸿篇巨著,读来令人传神不已——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悠然神往,时而扼腕叹息。

孙皓晖教授以重溯中华文明正源之雄心,作为创作的信念根基;强调“原生文明”就像人的生命基因,永远影响着我们;而这些,正是人们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的宝库。

我们在这部浩瀚繁复的历史巨著里,酣畅淋漓地领略到一场政治邦交、军事奇谋、思想文化的饕餮盛宴。

而那些隐藏于这段历史深处的伟人名士,如韩非集法家之大成,苏张行纵横家之捭阖等等,他们用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生命乐章,奏响了这部恢宏的历史交响乐,开创出不朽的丰碑。

泱泱华夏文明,正需这部巨著溯本清源,还历史以真相——大秦帝国,正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