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史记》第87天:权力就是公器
秦始皇本纪·笔记17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贾谊贾太傅给秦帝国快速灭亡,且亡于陈涉的一个判断。
而太史公所引用《过秦论》还没有完。
秦国兼并海内诸侯,南面称帝,抚养四海百姓,天下的士人景仰德风而全部倾倒,原因在哪呢?近古以来缺乏王者太久了。
群体到一定规模,秩序必然要出现!美国从邦联到联邦,也需要一个总统机构来解决一州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各州让渡一定的权力建立联邦政府。权力也有点守恒的意味。
周王室衰微,五霸已经去世,这是帝国之前,维持九州秩序的两个方式,消失了,导致政令无法施行,结果诸侯采用了武力征伐的方式,强者欺凌弱者,人口多的欺负人口少的,用兵不止,百姓疲敝。秦国南面而王天下,就是上面有了一个天子,一个维持秩序的工具。凡是庶民百姓都希望能够安定,所以没有不虚心敬仰天子的。在这个时候,保持威势,巩固功业,就是国家安危的关键。
动荡不安的社会需要一个秩序的维持者。秦帝国的出现也是社会的需要。
德鲁克先生但是秦王嬴政怀有贪婪且卑鄙的心理,运用一己私智,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废除王道,树立个人的权威,禁止文书,采用严刑酷法,以权术暴力危险,以仁义为后,暴虐成为秦帝国统治天下的开端。
兼并天下的人崇尚权术暴力,安定天下的人重视顺应民心,知权变,这就是攻取与守成不同的方法。秦摆脱了战国的纷乱,称王天下,但是统治的原则与政令不改,攻取与守成是一样的。秦王没有分封子弟功臣,孤自一人拥有天下,所以灭亡就是指日可待了。
这是贾谊点出秦帝国灭亡的第二个原因。底层是建立国家所采取的方法跟守成的方法不一样。为了征伐,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大大提高了秦国资源的使用率,以此征伐六国,望风披靡。但是统一之后,这一机器的逻辑没有根本变化,还在高速运转,敌人没有了,调集的资源就投入到始皇的需要中,无论这些需要是统治需要还是个人享受需要。根子在这里。
太傅进而推论没有采用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力的分布制度,天子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到分封的功臣子弟,后者在封国内行使权力。这在当时是不是必须就不好说了。
贾太傅说如果秦王嬴政能够看看上古发生的事,以及殷、周兴衰的轨迹,来制定和施行政策,后世即便有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危的祸患。所以夏商周建立国家,名号显扬而美,功业长久。
到了秦二世即位,天下引颈期盼他会如何施政。
夫寒者利裋(音shu)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
当时百姓生活太苦,就像冷得不行的人有一件粗布短衣也行,饿得不行的人有糟糠吃就不错,这时候秦二世面对的就像嗷嗷待哺的雏鸟。劳民之易为仁也。这种情况下,施行仁政很容易民心归附。这是人之常识。
具体怎么做呢?
哪怕秦二世只是个平庸的君主,但是能够任用贤才,君臣一心,把百姓苦难放在心上,在穿着丧服的时候就纠正先帝嬴政的错误,分封功臣后代,让他们创立诸侯王国,设置君主,礼制天下。
释放监狱里的犯人,免除他们的刑罚,废除以罪人的妻子儿女为奴隶的罪名,让他们回家。
打开仓廪,发放粮食,给予财币,帮助孤独穷困的百姓,轻赋税徭役,帮助解决百姓所急,减少刑罚,只有等到礼义教化无效时才用,让天底下的人都能够重新做人,改变态度,修养品行,谨慎为人处世,满足民众的愿望,以威德振兴天下,自然天下安定。
这样四海之内,百姓欢喜,安居乐业,就怕有变化,即便有狡猾奸诈的人,百姓也没有背叛的想法,这样心有不轨的大臣就没有办法掩饰他的阴谋诡计,暴乱奸行就这么消失了。
谷歌知行「不作恶」,一旦他作恶,员工都会替他监督。品牌也是一样的。
显然,二世没有这样做。反而在无道的路上越走越远,损坏国家与百姓,重启阿旁宫工程,刑罚繁多,严于诛杀,官吏行事严苛,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事务繁多,官吏并不能妥善管理,百姓穷困但是君主无能抚恤。
社会运转不畅,就会奸诈虚伪四起,上下相互欺瞒,获罪的人多起来了,一路上都是受刑被杀的人,天下为之痛苦不堪,造成人人自危,处于穷困的境况谁不想改变,动荡就出现了。这也是常情。安居乐业,自然不想变动。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哪?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啊?
这也是陈涉为什么没有汤武的才能,没有公侯的地位,但是振臂一呼,天下相应,秦国已经熵增到系统崩溃的边缘,百姓轻易就动了。
太傅结论,所以先王看到始终的变化,知道存亡的因素,所以天子牧民,就在追求安定百姓而已。这样天下即使有悖逆的臣子,也不会得到任何响应。汉代有一句话: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生活安定的人可以和他们一起奉公守法,不安的人容易和他们一起为非作歹。
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财富,自身没有免遭杀害,是因为方法不对啊。这就是秦二世胡亥的错误。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