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人生经不起太多的“等明天”
【流水账】人生经不起太多的“等明天”
4月9日,星期五,晴
一
最近甚是忙、累。本来觉得时间多了,但一个月日程都排得满满的,自己的事情几乎不能做,屡屡怀疑是不是自己揽事过多,喧宾夺主了?
看着别人转述李笑来的一句话:七年就是一辈子。心有戚戚焉。有时想想呆在上家单位的七年,那一小辈子,真是忙忙碌碌和无所成就的“一辈子”啊。接下来的这七年,又是一小辈子,不知能不能干成我想干的那几件事呢?
到了这个年纪,未免有点心慌:人生想做的事情,多半没有做完,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有一大堆,时不时来打扰自己。这时候自然就要在心里做个成本核算:这件事和我的终极追求有关吗?这件事是我必须做的吗?我为他要付出多大代价?
想做一件事,就必须每天给这件事安排上时间。人生经不起太多的“等明天”。如果一件事总是拖拖拖,无休止地推到明天、拖到未来去做,那就等于说这件事没得做了。
早上赶去听课。没想到又被早高峰教训了一下:这个小城市也堵得要命。根本没法坐公交,只能打车走。
二
全天观摩一家公司推出的党史培训课程。政府购买服务,特别是这种正规理论的社会服务,这是比较难得的。
这家培训公司的老总比较有眼光,设计的党史课程,是把企业培训的那种模式移植到干部培训中来。课程研发已经两年多,具体打磨这门课也用了好几个月。
今年恰逢百年,党史学习高峰,大有可为。我总结了一下课程的几个特点:
一是场景沉浸。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提供几个方案,让大家代入,设身处地地进行决策讨论。
二是小班教学,分组讨论对抗。总共六个组,每组8、9个人,围桌而坐,选出一个组长。各组通过抢答进行积分。
三是课程标准化。设计了很多模块,在全国范围内认证了二十几个专门的教师团队,每个教师根据培训时长设计自己的模块组合,进行讲解,可长可短。
四是互动提问。讲课过程中,安排大量的提问,随时停下来让大家回答。
五是细化知识点,注重细节,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细化知识点的提问,令人耳目一新。如mzd有三次大会没有参加;孙中山创办一文一武两座大学,通常只知道黄埔军校。
六是善于挑起情绪,穿插了重读誓词环节。组织大家背誓词,背不下来,就排序。
七是以一系列主题贯穿今天的讲课,修养的五部曲:驭念,信仰基础;驭己,自我管理;驭事,工作章法;驭心,带领团队;驭梦,共启愿景。
总体上这个培训设计是非常受欢迎的,令听惯了满堂灌式专家讲课培训的领导干部们耳目一新。
不过也有一些小瑕疵:
在PPT设计中,有一些选题不太恰当,在论述革命先辈低谷奋斗时,用了褚时健的案例,显得突兀,也有点撑不起设计案例的初衷。
两次提到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时候,如为八国联军带路、为日本人抓捕杨靖宇出力,这样的案例一个就够了。第二次讲的时候,没有充分申明讲这个案例的用意,感觉有些不协调。
到了下午,可能讲师有点分心考虑赴机场,有了很多口误,如将“吴三桂”说成“吴起贵”等。
三
看完了社会公司的培训,反思我的讲课,晚上回来抓紧准备我明天的上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