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美女和成为美女——吐槽高谈阔论和浅谈制度演化

2018-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随想随写随行

最近出差香港,经常听到很多自由民主理想的高谈阔论,听起来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但细细想起来,这些远大理想,无论左派右派,白人黑人,穷人富人,其实都是相近的,我们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终极蓝图,大部分人其实都很接近的。从人类今天的价值观来说,我并不认为很多人会的理想是破坏社会,奴役他人,无论实行民主制度还是君主制度,政府的管理者们心中也是有自己理想社会的蓝图,区别仅仅在于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达成目标的路径分别。很重要一点,我们要描述一个美女和成为一个美女,描述一个优秀的孩子和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描述一件优秀的产品和生产一件优秀的产品,中间还是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结合最近学习的公共选择论和施展老师历史制度形成的分析,浅谈下一些制度演化的想法,顺便吐槽下现在很多充满浪漫理想的公义言论,开口民主自由闭口公平正义,喊口号是容易的,事实上很多高大上的说辞,更多是语言技巧,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中很多美好理想的政策和方法,都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远有大锅饭,近有各种限购、价格管制和贸易保护,最后结果都和设计的时候相距甚远,事与愿违,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理想是很丰满的,各种愿景各种伟大构想,然而没有人可以完整认识世上所有的因素,能够综合调配所有的资源。回归到一个根本的哲学认知:世上没有全能全知的人,没有可以100%预测的未来蓝图。很多即使符合大趋势的行动,在落实到具体行动,落实到微观层面上的行动,到遭遇失败。

基于这个重要的认知,我们是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也不存在一套方法可能一劳永逸,新知识新情况永远都会不停涌现。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斗士们口中的民主制度就一定是真理呢?真理得还那么不容辩驳,不容讨论。这是我内心中第一个小吐槽。

那接下来我们进一步通过还原民主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看里面的具体情境,这套制度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像上面说的,我们不能抛开具体的情境来谈理想谈制度,犹如施展老师说的,我们不能抛开地理来谈历史。

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更多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是植根于英美法系的一个系统。当时这一整套制度和系统,是各利益集团互相博弈制衡的产物。能够发展这套系统基于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并没有很强大邻国会造成威胁,于是国家并没有建立起非常强大的陆军,国王也丧失了彻底压制贵族力量的,大家在互相博弈逐步建立秩序的过程中,形成了贵族和国王互相制衡博弈的系统,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分封而治的封建制度一直保留下来,这套封建系统更多是领地的贵族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地,国王更多是名义上贵族的头,但具体通知和政策实施还是由贵族自治。这套自治系统的保留和延续,为整个英美法系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西方民主制度逐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也是周边没有强敌的美国,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整套制度,后来通过英美的全球殖民和贸易输出的过程,传播到全世界,以至于大家都深刻地把整套体系,包括当中的价值观、政治哲学,深以为是目前最先进的制度。

经济学上认为,如何分饼决定着饼能够做多大,并且追求个人的长远的收益总和最大化,是人的天性。那我们回头看看,所有制度包括民主的形成,都源于利益集团要建立秩序以制定利益分配的规则,就是要制定分饼的方法,这也是政治的本质。而有个优秀的制度的体现,就是提高社会效率,进而提高人们长远的收益总和。因此,制度的变化本身就是服务于社会效率的,而不是反过来;制度所体现的价值观是通过社会效率来保证的,例如西方民主经常提到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

再展开一点来讨论,首先上面的西方民主的价值观是不是自古就有的?其实不然。同样在欧洲大陆,就并没有发展出英美法系,因为他们有邻国,面临被入侵的危险,因此国王拥有强大的陆军,而拥有强大陆军的国王,就具备了压制贵族的能力,因此形成了以国王为主导的大陆法系,这套逻辑是有别于英美法系的。在往之前说,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后来中世纪,那一套价值观并未得到如此重视和提倡,为什么?并非说当时的人完全没有想到,从更底层的原因来说,这个需要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效率提升,才有机会实现这套价值体系。

想象一下,大家明天都不知道有没有饭吃的情况下,谁会过多在意分配是不是公平、正义,是不是符合民主程序?那个时候,只要有人给吃的,大家就会支持。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恰恰是在社会效率提高下推动,而不是反过来的,要征求所有人的意见是有成本的,要维持公正获取真相是有成本的,所有抛开成本谈制度谈理想世界,其实都是耍流氓。这是我内心第二个小吐槽。

再进一步到了民主制度本身,很多政客都大谈实现最大部分人的最大利益,在公共选择学说理解,这个是不可能的,最大部分人的最大利益,本来就是个伪命题。首先,因为每个人的偏好都是有差异的,价值取向都是有差异的,世上不可能存在对所有事情都有一样取向的人,而且人会随着环境改变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年轻的时候希望减少纳税,老的时候可能更希望有更多的社会保障,这个本来就是对立的取向,却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所以大部分的利益点,是不可能一样的,甚至是千差万别;其次,根据阿罗不可能定律,我们还很容易出现不同人的不同偏好和不同议题出现多个循环,举例说,三个人甲乙丙,甲喜欢A方案不喜欢B方案,乙喜欢B方案不喜欢C方案,丙喜欢C方案不喜欢A方案。如果他们进行投票,根据不同的\议题会有以下的情况:

大家可以发现,如果是ABC都要决议,则无法通过,如果采用不同的22决议规则,只要调整决议顺序,最后决议三种方案都可能获得通过;因此大多数时候,议会都要通过议题规则或者选票交易来打破这样的循环博弈引发的议而不决的情况,那通过议题规则或者选票交易来完成政策决议,还可以选得上民主公平正义吗?这也是不是意味着议题规则的设定人具有很大的决定结果的能力,这可以算是人民作主吗?在现实中,也许斗士们口口声声的“人民的意愿”,也许就是个无意义的概念,这是我内心第三个小吐槽。

事实上,很多西方民主政府的政策,都是经不起长时间实践的,都是反经济学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基于真理掌握在大部分人的假定本来就是不成立的,另外在一人一票的选举中,政客为了赢取选票,会把政纲制定更加偏向于中间偏好的选民,他们的政策设定,不是为了长远的社会效益出发的,而是为了赢取眼前的选票而出发的。大多数发布伟大言论的政客们,在现实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并不是以口中的大多数人利益而基准,更加多是以中间选民的利益为基准。这是我内心的第四个小吐槽。

基于以上槽点,对于那些“公义言论”的伟大理想和豪言壮语,我会抱着审视现实的眼光,除了敬佩当中的勇气以外,也会对当中的可行性和动机抱以合理的怀疑。作为学过经济读过历史的人,还是具备了一定的防止被轻易煽动和忽悠的能力,顺便加上些许吐槽的精神,自我感觉还是有点意思,特写此文胡言乱语,轻轻地记录一下。顺便自我鞭策,把心中的理想追求,从描述转化成现实,慢慢成为那个描述中的“美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