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博弈过程

2022-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书坊尚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推材料绝对是个迈不过去的坎儿。

上级公司要写一份讲评下级公司工作的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下级公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差的方面,同时还要点出具体的单位和人员,好的需要表扬,差得自然要批评。在形成这份材料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撰写者、受讲评者之间的博弈。

博弈的主要焦点自然集中在争取尽量多的表扬,并尽可能的减少批评。于是,在语言措辞上就会产生反复的拉锯。批评的太多,容易得罪人。不批评,就不足以推进工作。对于上级公司的负责人而言,当然希望听到更真实全面的情况。但众所周知的是,负责人往往不是材料的撰写者。真正材料的撰写者如果写得批评话语太多,就会被被讲评者盯在眼里,于是好则托人情、讲好话,坏则被记仇、伺机报复。

这种博弈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材料四平八稳,大家都会被表扬,也同时会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被批评,只要不显得某个单位特别“扎眼”,被讲评者就会心满意足。更有甚者,被讲评者也不希望在优点上太亮眼,也许是怀着一种“木高于林,风必摧之”的心态。久而久之,批评和表扬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而仅仅是为了实现各分公司在总公司负责人眼中的平衡。

通常情况下,首次讲评或者前几次讲评是能够起到督促落后表彰先进的作用的,但时间一长,大家就会堕入惯性泥潭。此时,领导者就会发明其他的形式来进一步强化对下级的掌控力。于是乎,讲评会、分析会、汇报会……各种花样翻新的会议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每一个会议都得准备大量的内容雷同的材料,每一个材料都存在着推敲与博弈的过程。

推材料永远也停止不下去,会议也永远不会消失,也许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或者是文化习惯的原因,不管何种原因,解决的药方却迟迟未能出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