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浅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苏

(接上一回)
(三)、“从做中学”。
杜威主张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做是根本,没有做儿童学习就没有凭借。做就是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引领他们以活动为媒介而间接地学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鼓舞儿童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对比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大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知识成为解决疑难的参考资源,成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手段。
具体步骤:按照经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引导教育学生,即思维五步: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活动。
①真实经验的情境:情境是学生熟悉的、必须的、关注的,是儿童生活的场域,儿童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同时,自身也成为环境一部分。苏氏:校园的布置,家务角,庄稼节,厂房设置中“邻居”的互助等,如此,才能刺激儿童内心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望。
②兴趣:表现为关注、渴望、主动参与、全神贯注、训练有素等,可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苏氏:认为兴趣是成长的动力,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如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个别对待专业帮扶,成长性评价,呵护自尊心,引发情感共鸣产生高峰体验。
③连续活动:是反思行动和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有序活动。思维始于经验,经验是思维的开始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科学家,开始都是试错性经验。然后,才进入反思性经验。苏氏:通过对各种事实、材料的活动、观察、分析、推理,发现其间内在联系。详见他的劳动教育案例。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①真问题:基于学生自身经验、学生内心需要、想主动去探索的困惑。只有真问题才能引发主动思考,儿童会兴趣盎然、主动参与,积极筹划,努力推进。同时,个人目的是基于现实的产物,只是宏观草图,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正,也有利于活动自由展开,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外部强加的问题只是一种灌输,不是源于儿童的内需,儿童不感兴趣,没有内驱力,也会造成目的和手段、材料和过程分离。苏氏:既重视利用环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到高年级进行抽象学习的时候,也注重思维本身,利用交集点引发认知冲突来制造一些真问题。
②问题的难度:杜威认为用于激发思维的疑问的难度要适中,难度太大会吓倒,儿童没有能力解决困难;难度太小够不成智力挑战,也无法引发思考。苏氏总结出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律,认为新旧知识的合宜比例为3:7。
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①占有知识:已有知识是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根据已有知识才能对问题做出猜测、判断。没有知识,思维就无法开始,知识材料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出发点,在活动中,知识就成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工具。苏氏:也强调对知识的占有(即智力背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就开始阅读,这种阅读能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实质的能力。
②解决问题:为了实现预期目的,儿童会积极筹谋整个活动,如:审视现实、参考别人经验、筹划方案、预设实现手段、规划各个步骤等,这一过程中,对目的渴望就成为实践活动的推动力,个人兴趣充分发挥儿童的首创精神。苏氏:在劳动课、种植课等创造性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按照预期目的,设计具体的实施手段和途径。
4.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杜威认为这一过程儿童主动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实现,每一步都有序地朝向预期目标。同时,活动具有游戏和工作的性质:全神贯注、训练有素、克服困难、养成习惯、发展智力、改造经验。同时,目的和过程一致,知识被用来解决问题或检验结论,进而纳入个人经验形成自身信念。
苏氏的这一主张充分体现在他的劳动课上,例如: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毫无例外地在学校教学工厂里制作一些奥秘的机器、机械、仪器和装置的模型。在这里,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有一个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在两年时间里设计安装了一台加工木材的万能机床。这项劳动的促进和发展智慧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构思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未来的机床的构思好像总在这些青少年的眼前晃动。为了检验构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组员们不断尝试着,在各个不同的设计方案里,各种部件和零件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对这些问题和类似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们瞻前顾后,反复分析和对比。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在人的思维的目光前面总是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相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这里发生着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就谈不上思维,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当然,要达成预期,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上的知识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给教师的建议》第78页)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