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可设计

2016-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千江映月

一切皆可设计
--------记一次Design Thinking工作坊

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是最近几年很火的概念,我虽身为码农,却也有幸参与了产品设计圈的一次工作坊,收获挺多,觉得有必要文字记录一下,既为分享,也为整理。
先看** Design Thinking **的定义,来自维基百科:

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论,透过从人的需求出发,为各种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IDEO设计公司总裁[蒂姆·布朗]曾在[哈佛商业评论]定义:“设计思考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考虑人的需求、行为,也考量科技或商业的可行性。”
设计思考,与分析式思考(analytical thinking)相较之下,在“理性分析”层面是有很大不同的,设计思考是一种较为“感性分析”,并注重“了解”、“发想”、“构思”、“执行”的过程。目前多数教学都将设计思考过程,浓缩成五大步骤“同理心”、“需求定义”、“创意动脑”、“制作原型”、“实际测试”。

乍一看,都是老生常谈,找不到能让它火起来的理由。直到亲身体会之后,我才体悟到这套理念的特别之处:

灵感来自联想和交流

废话少说,直接上例子,最好的例子当然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练习,课题是:如果我们要举办一次IT社区活动,如何能让参与者主动分享活动经历,并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在导师Michel给我们讲解完"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之后,我们开始分组讨论,每一组独立按这些步骤完成课题,我有幸和两位产品经理“燕华”和“宾宾 ”分在了一组。事后想想,产品经理果然比码农更懂设计,有这两位带队,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一步:同理心
按照“设计思维”的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情感代入,假设我们就是就是参与者,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路和愿望。于是我们重走参与者之路,想像自己从未到会场到最终进入会场的心路历程,下文是我们列出的各种可能性:

这一步我们只是描述现象,不谈论解决方案。事实证明,过早的寻找解决方案,会导致视野受限,创意受限。而这一步骤让我们避开这个陷阱。


第一步-同理心

第二步:问题定义
这一步我们需要寻找交集,就是活动主办方和参与者的愿望的交集。

第二步-问题定义

第三步:创意动脑
这一步导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先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于是我们从第一环节中,挑出我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化解自拍的尴尬
我们自由的往白纸上写上我们的点子:
“入场时由组织者引导,告知哪里可以拍照”
“由几个组织者当托,在台上自拍”
“在活动规则里说明拍照是一个活动环节”
很明显这些点子都没什么特色,我们需要寻找最让我们满意的灵感。当我正习惯用码农的推理方式寻找解决方案时,宾宾同学百无聊赖地写出:
“拍照参与抽奖”
这一下子启发了我,我联想了平时逛商场常遇到的,于是在纸上写出:
“免费冲洗照片”
小伙伴的热情也都被激发起来了,大家都一致认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灵感,两位优秀的产品经理一下子就把方案头绪理清楚了:“我们可以在活动规则说明,每位参与者提交一份现场的自拍照,就可在会后得到一份包含自己照片的精美的像框”。为什么免费冲洗照片还不够,还需要送像框?注意到第一步骤时,我们就考虑过有很多男同胞确实没有自拍的欲望,但是说有纪念品送,相信愿意参与的人就非常多。

第三步-创意动脑

第四步:制作原型
这里我们继续推敲方案的每个细节,列出了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优先考虑最节省人力物力成本的方案,最终我们整理出了完整的流程方案:

两位产品经理展现了优秀的文笔和美工能力,迅速的书写好了活动章程,并手绘出了微信帐号的图标,还有** WIFI 密码 **。没错,我们在第一步骤所列出的内容,在源源不断为我们完善细节提供重要的参照。

第四步-原型制作

第五步:实现测试
由于是工作坊,这一步不可能准备得很齐全,演练过程本身没啥好说的。比较有映像的,是导师一直提醒我们,要建立测试验收指标,这样才能检验我们的方案是确实有效的。当然这里我们的验收标准非常直观,那就是看我们总共收到了多少份照片,发出了多少份像框。
细心的读者可能看出来了,我们这方案实际上还是有一点瑕疵。主办办真正的需求是朋友圈的口碑传播,但我们现在只作到了让参与者拍照片,是否会发到朋友圈,我们无从知道!当导师问我们如何保证每个拍照者会自动把照片发到朋友圈时,我们还信誓旦旦的说,我们认为只要自拍照足够好看,参与者就会主动这么作。导师表示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一下,当时我并非领会。然而行笔至此,我不禁莞尔,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在朋友圈求点赞,他们要集满多少个赞...?原来这背后都商家在检验线上传播效果。

第五步-测试验证

结束
至此,“设计思维”的流程已初步过了遍,相信大家也看出了几个步骤为什么是这么设计的含义,尤其是第一步,常被我们忽略,其实是至关重要。另外要注意到,并不是一次流程走完就一定能产生优秀的设计,完美的产品,必然需要多次的流程迭代。

说点感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