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想法

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不是“高端分析”

2018-09-06  本文已影响32人  汤勇晓语
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不是“高端分析”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高考结束后,大量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 的确,只要一打开搜索引擎或者淘宝,搜索“高考志愿服务”,各种志愿建议、填报手册、一对一咨询和大型讲座比比皆是,售价也从几十块到几千,乃至到上万元不等。

每到高考季,面对家长和考生的,就是两道必须经过的坎,一是考试,二是志愿填报。考试当然必须由考生去面对,考的好坏与否,完全取决于考生在考试中的发挥与表现情况,而志愿填报,除了考生的因素,还或多或少取决于家长的参与和意愿。

当下社会的喧嚣与浮躁,让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子女的成才、子女的升学,充满着极度的恐慌与全民焦虑。再加之高考志愿的填报,从某种角度带有一定的博弈色彩,“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也一直主导着无数家长的潜意识和他们的价值取向。于是乎针对填报高考志愿的各种服务机构,形形色色的咨询产业,各种可以借助于先进的手机APP进行预测与分析的行业等,也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对于互联网时代,有相应的平台和机构对招生信息、学校信息进行分析整合,适当处理,对学生志愿填报有个基本的依据和参考,这应该没有问题,我以为这个可以有。

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不是“高端分析”

但是当下一些并不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却看中的是这里面所蕴含的商机,迅速参与其中,并大肆进行所谓的依靠大数据填报志愿的宣扬和炒作,对不少家长和考生产生了极强的诱惑,并以高收费甚至“天价”从中牟取暴利,其背后存在着的炒作逻辑和欺诈嫌疑,给不少家长增加了负担,也让很多家庭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尽管填报志愿存在着一些规律和技巧,然而这些规律和技巧更多的是一些经验的长期的积淀和积累,却不是依靠大数据能够计算出来的,一些服务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其实跟过去在志愿填报中所作的相应的人工信息分析与处理差不多,只是他们利用计算机扩大了数据的采集范围,数据采集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大数据可信度的提高。

相反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运用大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会很低,这容易误导家长和考生都蜂涌而去填报这个专业,结果把分数线人为抬高,出现恶性踩踏效应,让一些考生因“大数据”的误导而落榜。

即使给出的大数据可信,但是这些数据是静态的、机械的、冰冷的,正犹如在大数据、翻转课堂、人工智能时代,借助网络可以进行知识学习,但却无法传递核心素养和人文价值一样,从所给出的数据分析的表层上看,似乎能够帮助考生解决志愿填报的一些问题,但是它对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培养特点却无法进行分析,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就业趋势却无法进行分析,对不同考生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兴趣、特长、天赋、爱好、性格等也无法进行分析,对其他考生志愿填报的走向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更无法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当然对于考生来说,也就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用所谓的大数据提供填报志愿咨询服务行业越火爆,越证明我们的权威数据和公共服务有所缺失。我以为作为相应的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本着对职责的承担,对考生的负责,在每年的高考之后,尽可能多地开发公用、免费的大数据系统,以提供更多的优质、便捷的志愿填报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服务,给家长和考生以积极的引导和参考,以切实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愿望和需求。

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不是“高端分析”

作为各级招生部门和学校,除了为家长和考生提供相关的翔实的信息外,还应该在志愿填报期间举办一些培训会、说明会、分析会,以及时传授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告知家长和考生,面对目前的一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志愿咨询服务行业,要擦亮眼睛,准确研判,仔细甄别,注意风险,不要盲目而为,过度依赖。

更重要的是,家长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借助于网络,亲自梳理报考院校历年的分数,其梳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逐渐熟悉未来所就读的学校的过程。同时立足于自己的考分,充分分析自身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以及专业优势、发展方向,还有人生的理想,价值的定位,选择一个理想的高考志愿。

这样的过程,会给考生本人及家庭留下很多快乐的瞬间和美好的回味,如果一旦高考志愿填报完全被所有的咨询机构所操持,家长和考生们在放弃了这份属于自己的责任的同时,也自然放弃了志愿填报过程中的这份乐趣和美好。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神器,家长与孩子准确认识自己,充分分析利弊,并有效结合兴趣和职业规划,才是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