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亂彈】第十三章
原文 |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
译文
荣辱的得失都觉得心神不宁,对待自身的生命时总觉得如临大患。什么是宠辱若惊?(过分重视)荣誉是卑下之事。得到它过分的欣喜,失去它过度的失落,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对待自身的生命时总觉得如临大患?我所以满心忧虑,如有大患,是因为我把一己之名利(有身)误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如果我无视世俗名利的得失(无身),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所以,重视追求生命本真甚于重视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付给他,爱惜生命本真重于一切的人,就可以托付天下给他。
亂彈
這一篇偉凡說得很細了,我就離遠點彈吧。拖了很久,靜不下來。
最近很躁,想幹的事推動難,不想幹的事甩不掉。對外界的依賴越大,內心的糾結就越多。
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不是物理的、可區隔剝離的,而是化學的、融溶難分的。
修行的朋友告訴我,知識層面已經不用學習了,只要放手,就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難!
仔細審視,我能放棄過度的物慾、能放棄大部分的聲名,唯獨放不下情,主要是親情。
也就是說,我即使努力修行,能進步的也就是物慾和聲名兩項,於情則毫無把握。
老子說的五色五音、寵辱等還是可修的境界,但以萬物為芻狗的無分別狀態和莊子的鼓盆而歌可能是在家和出家的最大分別。
我說的是精神上的在家出家。
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些都是對聖人的要求。但聖人畢竟是鳳毛麟角,我還是覺得在不同的層級上,積極向上,階梯性漸悟的修行更有利於人類整體的進步。
儒家的俗世修行之所以能千年主流,就是因為他能做到層次分明、因材施教。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體、動、知、行,分得很清楚。有偉大理想,能躬身踐行。
說說也就不那麼糾結了。慢慢修吧,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