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
看了文件中《儿童的人格教育》片段,令我竟然陷入了沉思,这几点在有的孩子身上发生着,教育教学中存在着。
看到自卑情结一词,先想到了自己,在内心深处,总有自卑感存在,感到自己周围的人都很优秀,而自己却笨笨的,没有什么特长,但深析,却和中学的生活环境有关,自己曾经乐观自信阳光,中学时在姑家吃饭,住宿在四奶家,从那时起,就禁锢了自己的个性,变得谨慎敏感,尽管姑和四奶等周围的人对我很好,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有种自卑感充斥着。当时并不懂,或说这么多年也没细想,直到看心理书籍,开始向自我内心剖析,才找到了自卑情结根源。由我的亲身体验证明,自卑情结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和生活的环境有关。既然自卑情结和环境有很大关系,那么作为教师,就要注重班级氛围,尽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有自卑感的孩子,更要多点关注,多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是否被沉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看到这句话,深有感触,这么多年,一直在喊着“减负”,却越来越重,看孩子们每天都有很多作业去做,周末或假期更不用说。孩子睡眠严重不足,前段看又提出这方面问题的,希望能够从实质上解决,而不是又一空口号。学业重,和学科老师之间不沟通也有关系,只顾布置自己学科作业,没有互相了解,结果作业太多。作为学生,作业是不可少,但也不能让孩子潜入“题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我们是不是的在网络上看到某某学生出事,这就和孩子的人格教育有关。学习,是需要科学方法的,方法对了才事半功倍。很赞同文中所说的“科目教学应该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科目有趣味了,孩子学习自然积极主动,如果科目和实践联系起来,让孩子亲自参与与体验,更有助于孩子的兴趣与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能激发原本对这个科目不感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还能教会他们用协调、综合的方法处理事情,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比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孩子动手操作,研学活动,走进大自然等,课堂运用情景式教学等,都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且使知识不再是缥缈空洞的,学习本来就是为了运用,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生活联系起来,才是更好的教育,对培养孩子的人格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处于一个总是挨批评、考试成绩很糟糕、失去赶上其他同学希望的地方,那么,他是不会喜欢这个地方的,并想法设法逃离这个地方。”的确,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原因,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对于学困生更要更多的关心。特别是逃学的孩子,如果让他感到班级的温暖,老师和同学的爱,谁还会逃离,“逃”是因为不喜欢,是排斥。作为老师,就要先从自我找原因,哪里没有做好。对于这些孩子,要给与更多的爱,了解其心理动向。多和孩子交流谈心,在班里给孩子点事做,让他们感到有价值感,有被受重视感,不因成绩不好而被鄙视或弃之不理。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容易满足,就看老师是否有耐心与爱心。
看到这部分,也让我想到我对自己孩子的态度,自己应该反思了,有时候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总不自觉失去理智,恨铁不成钢,忍不住批评孩子,道理知道了,但一看孩子成绩不好,总把“道理”抛到一边,甚至于忘得一干二净。作为教师和妈妈双重身份,更应该冷静理智有耐心,不要给孩子心理压力,孩子只有喜欢上学校、喜欢上学习,才会积极主动的向上,才会更乐观自信,我们要相信孩子。
“我们应该相信总会找到帮助孩子的方法,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把浮躁的心静下来、沉下去,怀着耐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寻找更好的方法,让自己从容淡定,也让孩子更坚强、健康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