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匠到制琴大师
2018年4月,一直心脏不好的何夕瑞因为突然暴瘦被家人强行带入了医院。经过检查,何夕瑞得知自己原来不是心脏问题,而是骨癌中晚期。
“当时我在想,如果还有五年,如果还有一年,我还能做点什么,这个事业需要传承的。”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何夕瑞对挚友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李开祥教授坦诚地说。
何夕瑞口中需要传承的事业,就是将他制作的三圆琴、钟鼎琴民族音乐推向世界。
大师遗作可调音中提琴1957年,何夕瑞跟着一个乡下木匠学手艺,出师后在一个厂里制作模具。有一次,工厂举办文艺演出,缺少一把低音大胡,到处都买不到。何夕瑞找来了木材、鼓皮等材料,照着图纸,在车间里捣鼓了几天,仿制出了一把大胡。这把大胡在文艺演出中表现很好,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从此,何夕瑞开始了他的制琴生涯。
做出第一把小提琴后,何夕瑞非常高兴,坐了一晚上火车,跑到四川音乐学院找专家去看。川音老教授看了何夕瑞的琴后,默默地拿出自己的琴,说了一句让何夕瑞至今都记忆犹新的话:“你要把声音弄懂!提琴是提琴的声音,你做出来的是板胡的声音!”
回去之后,何夕瑞大量地翻阅材料,不断地解读提琴,才知道制琴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科学:物理学、材料学、材料力学……他暗暗下定决心:后半生要朝着民族低音乐器研制方面靠拢。
实际上,乐改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首先要读懂西方的提琴,回过头来,你要搞懂东方的、你要改的目标,是什么形状、什么音色才能够代表东方?这个很重要。”何夕瑞如是说。
最迷茫的时候,何夕瑞曾经烧了很多把琴。当时已经成家立业了,很多朋友都劝他:“老何,你不要钻牛角尖了,乐改不是你能干的,你就做几把琴,卖了,那时候赚个几百块钱,也不错。”但是何夕瑞就倔起来了,他不想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何夕瑞制出了能完美展现高中低音的“何氏三圆琴”。这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琴身由上大下小三个圆弧构成,故名“三圆琴”。就在这一年,何夕瑞被四川音乐学院聘为提琴制作专业的特聘教授。
从木匠到制琴大师为了寻找最适合制作小提琴的木材,何夕瑞别着一把砍刀,带些馒头、牦牛肉干,只身就闯进森林里去。有一次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山里遭遇群狼袭击,靠照相机的闪光灯救回了一条命。几经生死,何夕瑞的提琴也制作得越来越像样。
2007年,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克莱默来华,在试用了何夕瑞的三圆琴之后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提琴,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他甚至把“何氏三圆琴”称作“东方维纳斯”。
为了三圆琴和钟鼎琴的研发,何夕瑞这几十年耗资百万以上。谈到这点,何夕瑞淡淡地说:“因为自己做了一件事情,有时候,躺在床上,也睡得着觉!至于后人,后面的演奏家,他们如何在这个琴基础上再去发展、再演绎、再创造,我觉得,至少有东西(可以参考)。至少,除了传统的意大利提琴之外,在中国的这个版图上,又有两件乐器出现:一个是三圆琴,一个是钟鼎琴,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安慰!”
九死一生的制琴经历,让何夕瑞能坦然面对骨癌中晚期的病魔。今年4月,何夕瑞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民乐》杂志联合评为2017年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
从木匠到制琴大师“我希望能开一场何氏提琴的演奏会,让世界上的提琴大师们使用我制作的提琴来演奏,感受到东方民族低音乐器的魅力。”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2018年7月10日,何夕瑞制琴五十周年三圆琴、钟鼎琴专场演奏赏析会在荣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2名演奏大师会聚一堂,参加了这场特殊的音乐会,用何夕瑞亲手制作的提琴奏出了14首经典曲目。
2019年1月17日17时27分何大木匠,何大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