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忘记仇恨——祭南京大屠杀

2015-12-26  本文已影响1488人  尹犹欢

“我们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要维护战后和平秩序和胜利成果,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和谐发展。”——《南京和平宣言》

1937年12月13日,中国,南京。

触目惊心的日期和地点,所有人看到这一行日期与地点都能明白在那时那地发生了什么。当昭然若揭的真相已经如呈堂证供显示在我们的面前,日本人在想些什么?这个世界在想些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想什么,是提到日本就捶胸顿足怒火中烧,还是愿意真诚地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

不可否认,那是人类文明的落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奥斯维辛、卡廷、马尼拉一同处于悲哀与静默当中的南京,血流漂橹、伏尸百万。幸运的是,我们还没遗忘他们,南京大屠杀遇害同胞纪念馆里铭刻着的三十万个名字、卡昂和平馆里的史料文字、村山富市的深沉的鞠躬、张纯如的力透纸背的文字都清楚地宣示了这一点——我们并未遗忘,中国没遗忘,日本没遗忘,世界也没遗忘。

但总有人说,中国人忘本啊,轻而易举的就忘记了一些东西,南京大屠杀也早晚会被遗忘。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真的会遗忘那些悲哀与残忍的历史么?

其实更多时候,我们混淆了两件事,一件叫做事物本身,另一件事是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依托。

我把遗忘事物本身称作狭义上的遗忘,而遗忘事物背后的情感称作广义上的遗忘。之所以说很多人混淆了这两件事,因为他们觉得,只有把一件事情彻底蒙尘然后从此不提叫做遗忘,所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会被拿出来举例子。但是恰恰相反,无论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是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其实都远远没有被狭义上的遗忘,而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的,被广义上的遗忘了而已。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扬州十日被遗忘了,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一件事情不被反复提起,就叫做遗忘。但是恰恰相反的事情在于,真正被遗忘的事情是我们想要提起都很难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最近的例子是二十六年前的春夏之交,最远也可以追溯到二十四史里或明或暗的春秋笔法。回过头来看,那些看起来被我们遗忘的往事其实现在还安静的躺在历史书里,百度搜索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不会被提示“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被显示”,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信誓旦旦的认为,他们被遗忘了呢?

很简单,因为我们遗忘了事情背后所有的仇恨。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会愤懑么?其实不会,因为在千百年前的秦赵两国放到现在已经分不出来了。扬州十日清军屠城,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会震怒么?其实不会,因为在最近几百年间满族已经被汉族彻底同化。沙俄在黑龙江制造庚子俄难,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会拍案而起么?其实也不会,因为俄罗斯现在与中国休戚与共。

发现了么,其实与其说中国人太容易遗忘,不如说中国人太容易遗忘仇恨,我们永远不会对已经过于的历史耿耿于怀,更何况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血泪史里筚路蓝缕,从河姆渡到现在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地域的扩张就意味着流血与牺牲,就意味着屠城与侵略。我们不会遗忘每一次悲怆的死难,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祖辈与先烈,中国人把所有的战争都一一记录在史书上,并时常翻看,只不过问题在于,我们在翻看那些过去的历史的时候,是不会带着些并不成熟的沙文主义式的怨念——我大天朝上国,岂容东瀛小国?所以这也就给我们一种错觉,中国人善于遗忘历史。

回过头来说南京大屠杀,我们至始至终都在不停地提及南京大屠杀,很简单,因为我们并没有遗忘我们对于日本的仇恨。我们对于日本人的仇恨随着安倍晋三一次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而增强,进而带有的就是对于南京大暑杀的刻骨铭心。论人数,不及白起坑杀俘虏,论影响,不及英国拉开侵华的号角,论惨烈,不及沙俄犯下的滔天罪行。然而恰恰就是南京大屠杀,被我们深深地铭记,究其原因,在于仇恨。

你问我,什么时候我们能不再讨论禁止日货、拒绝贸易,什么时候我们能放下我们心中的仇恨而与日本共同进退。我的答案是——当所有日本人都能正视历史,日本首相不再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也正就是那个时候,所有的中国人也都会想明白一件事情,便是仇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上一代人犯下的错误不应该由这一代人来承担。那个时候,开日本车不会被砸,提到日本想到的不是钓鱼岛,说到日本我们不会怒目而视。

遗忘仇恨始终不是一件坏事,这不同于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一种中国人所特有的儒家精神的骄傲。宽厚而不刻薄,正视历史而不妄自菲薄,这才是中国人应该拥有的品质。

终有一天,世界大同,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不再兵戈相见,我们把酒言欢,共同诉说着那些曾经的不成熟、不理智。孩子们读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想到的是三十万人生命逝去的忧伤,是和平的美好,是我们全人类曾经犯下的错误。

请记住,忘记仇恨不代表忘记历史,忘记历史的民族终将衰亡,忘记仇恨的民族将会屹立于世界之林亘古不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