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焦虑而努力的样子真好看。。。
“我们会合适的,我相信见面不见面都会一样。”
微信那边回复的话语是怎样说的我基本上都忽略了,只是觉得很坚定,
随着语音后发出的一串热吻的表情,更是先入为主般地冲血了大脑。
女人的直觉有时候就是自己最大的天敌。
于是我们约定了见面,并觉得如果见面不热吻个够也不足以对得起那半年来的日思夜想。
“我很认同你的想法,也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
对面这个几乎要大我一轮的大叔这样描述着他希望我成为他们一员的美好蓝图。
语言的认同感和直觉一样,占领了大脑的另一半。
于是在新的工作里,你若不游刃有余就觉得对不起那份认同。
(……此处省略若干你努力和争取的样子……)
太多看上去的美好终于还是和焦虑成了正比。
焦虑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几乎成为了继剩女之后的又一大社会毛病。
知乎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男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一个回答说因为推开车门以后,你就是丈夫、父亲,唯独不是你自己。
还有一个很诗意的回答说,开车回家的路,一头是功名利禄,一头是柴米油盐,在没有抵达之前,偶尔在中间躲躲也挺好。
角色赋予了我们责任式的焦虑感。
但,我们总是希望焦虑不要占据生活的主流,希望焦虑不会影响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于是选择小别离来隐藏和战胜那样的焦虑。
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显示焦虑式消费正在成为趋势。
焦虑的人群购买力远高于焦虑系数低的人。
我才忽然意识到,原来早已中毒了焦虑的毛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去咖啡馆普通咖啡已经不能满足心底的焦虑式虚荣,一定要一杯甄选。
每天快餐式的午餐也满足不了你想要逃离的多一点的时间,于是至少觉得需要一顿商务套餐来弥补这样的空档。
还有,养成的那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又渐行渐远了。
去地铁的路成为了一天里唯一的运动,
在路上的时光游戏麻痹了对工作的热忱。
认同已然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你听见一个声音在办公室里推推搡搡,你明明知道那里面有多少真实和虚伪,我们却在努力的互相伤害里变得坚强。
工作和恋爱一样。朋友和我说他的一个同事什么事儿都喜欢拿恋爱打比方。
我心下想来也觉很有道理。
你不念我的好,也不给我你的好,何苦互相折损?
“对不起,我们不合适!你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想象的爱情的冲动始终没有发生,因为思前想后,适应不了这样的冲动。
接下来便是用胡吃海喝来掩盖自己的焦虑。
对面人说的是什么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很潇洒地说,这顿我请了!
终于,那些努力伪装的假象,还是爆发了!
“对不起,我还是打算撤了。不想再继续这样焦虑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