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我遇到了我自己
今天又想把一些想法写下来了,标题下的一片空白。两个星期过去了,好几次想提笔,却没有只言片语。
夜阑人静,正是着笔的时侯。
夜深了“朋友” ,是一个道不完的话题。
还记得高中伙伴问过我:“什么是朋友?”,记得我当时的回答很幼稚,只区分了朋友和挚友。而他的回答,我始终记得,“许久不见,依旧一见如故”。
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一起玩耍的人,一起聊天的人,互相认识的人,我们所欣赏的人,所依靠的人。童年时的友情,只是寻求玩伴,最为单纯。青春期时,我们慢慢地开始寻求和自己目标一致的人,把对方当成是这个世界上的支持。而且我们会把作为“安全感底线”的依恋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当感到不安时,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但朋友并不是永远的港湾,当我们进入大学后,我们把朋友作为安全感底线的感受就慢慢地开始消失,我们开始会更多把寻求帮助的对象选为家人。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们要多交朋友,那时说好朋友的名字能说好多。但慢慢地,我越长大,却越孤单,有了快乐或烦恼,能说出口的,就那几个。翻着通讯列表所有的名字,把一个一个当初的绰号,都备注上他们的名字。太久没联系,或许打过去也是空号了。
在很多周围交谈欢闹的瞬间,我会想找个安静的角落,离开这我所不懂的花花世界。我给好多人的印象似乎都是我是一个超多朋友的人,实验室找学生会帮忙,我联系朋友;搞活动办晚会借东西,我帮忙联系人;室友找一些信息,我推荐我朋友……我自己都会觉得我人缘不错。但我对自己更真实的感觉,就是一名外向的孤独患者。所以我很庆幸遇见每一个朋友,也真心相待每一个朋友,珍惜每一份友谊。
看到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述ta和儿时最好朋友之间的分别,ta说,“什么都没发生。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我们之间的分离就像一条河,慢慢分岔流向了两个方向一样。”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之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感情。它不同于那别无选择的亲情,血浓于水。友情是自己选择的,有的时候就是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件小事,慢慢地疏远了,慢慢地忘记了联系,最后就变成懒得联系了。
有人曾说,朋友就是那个即使很久不联系再见面也不会感到疏远的人,就是那个即使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的人。
这些天里,QQ,微信,电话似乎都只和爸爸妈妈在联系,感觉在这考研的大道上,有些孤单了。我自己心中也明白且相信,有时候尽管身处人山人海,但却是孤身一人;而有时你孤身一人,却能感觉自己有千军万马。哈哈哈,想对我的朋友说:“今晚有时间吗?我们出来撸串喝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