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的读书论
一个贫困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在周围人“读书就是好出路”的观念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考上了大学,成为全村的骄傲。
那就是我。
我不知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寒门究竟是一个什么标准。至于我,带着“贫困生”的标签,从小学到大学不间断地接受国家资助。如果非要有什么变化,不过是,助学金的申请越来越容易了。当我不断接受到更高等教育,我周围的人家境都普遍变得更优渥。这让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大多数出身寒门的学子,在读书这条路上越走越窄,最后都被抛弃了。
小学在乡村,初中在乡镇,中学在县城,大学在城市。曾经,我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成绩只有第一和第二。后来,就读的学校越来越好,我慢慢变成了依然很努力的“中等生”,我才明白我的优秀只存在于穷乡僻壤。尽管如此,在邻居眼中我依然还是优等生,只是因为我考入了全县最重点中学,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这些东西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可是在那个落后的小村庄,仍然是一件值得挂横幅的事。
其实我开始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从升入大学后开始的。大学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但是我们这个特殊群体好像并不怎么适应这个过大的舞台。因为过去的这些年,我们只忙着拼命学习,没有足够的见识和别人侃侃而谈,也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在众多的社团中找到一席之地。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仍然可以靠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混得风生水起。而我,也只能安安静静地缩在角落,专攻学习,我这是我十几年来唯一擅长的事。
当下有很多声音,在大学,学习好像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而是更应该去积累人脉,评奖评优为以后的工作作准备。然而,我们并非是“装在套子里的”书呆子,明白道理,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每一年的评奖,我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的理论成绩在班级前列有一席之地,尽管方法很笨拙。
还有一个事实,尽管我们真得很不容易,但是当有一天我们踏上社会,现实不会同情我们。或者说,你仍然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处于劣势。我深知会有那么一天,但我也会坦然接受。社会不会因为你的劣势,而就必须给你让路。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不管现在对未来是信心十足,还是充满恐惧,既然已经走出了家乡,来到了这样一个高度,那么找准自己的位置,至少十多年的经济和精力投入,只会让你比原来更好。不管现在的多么苦大仇深,怨天尤人,最后也总有你的归宿。
以上,我讲了作为豪门学子本身求学过程中的心理上的感受。因为经济条件,资源有限,你确实会比别人更困难,最后你也很难会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职位,拿到不菲的薪水。
实际上,对于多数农村出身的人,大概就是两条路:求学,务工。其实,你观察一下,周围很多初中毕业就去像他们的长辈一样在大城市依靠自己的年轻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薪资甚至会比本科学生的高。我之前一直有疑问,求学真得就比务工合适吗?看起来,求学真得是一笔大的投入,时间长,最后的回报可能不及其他同龄务工的人。后来,我找到了解答:
①选择务工,在他们有年轻的资本,有精力的时候在人才市场当然是抢手的劳动力,可是,等到年龄增长,身体条件下降,他们只会变得越来越被动,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体力性质的。而本科毕业,去了某个小公司,或者去了某个学校成为一名老师,他的个人价值只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值;
②其实造成我们处于社会底层的原因大多是源于父辈们。我们不会去怪罪父母没有给我们一个好的家庭,这也许会导致我们自己的这一生要艰难一些,但是我们去努力,至少不会让我们的下一辈输在起跑线上。虽然只是个大学文凭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最起码你从中获得了学识,见识,修养,这些足以让你以后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选择务工,你确实比别人更早赚钱,也赚了很多钱。但是,从始至终,你从工作中获得的只有钱,而你付出了精力,青春,甚至让你的孩子像当年的你一样成为留守儿童。当你失业的那一天,便也只能回到农村,守着自己家的田地,勉强过活。
当然,我没有批判第二种选择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是说这并不是个好的选择。我只是希望,带着全家希望的你,做了十几年别人眼中的读书人的你,不必焦虑,你所付出的,终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