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三月,春暖花开,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正是踏青的好时节。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生活明朗,万物可爱,莫要错过。
每天午后都会陪着妈妈在公园散步,享受温暖的日光浴和最美的三月天。
公园的路两旁有许多景观树,而相隔不远的景观树枝丫上就会看到一个鸟巢。那天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忽然想看看鸟巢里的鸟宝宝。
于是走近观看,发现鸟巢口处有一团羽毛,便好奇地往里看,以为能看到小鸟。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是看到了小鸟,但我看到的结果是一团羽毛包裹着一个小鸟头的白骨……小鸟应该是饿死在自家的鸟窝了。
是因为鸟爸鸟妈的弃养吗?当然不是,这应该是它们某日早上在为孩子们觅食的途中遭遇了不测……
最终羽毛尚未丰满还没学会自己觅食的小鸟只能守在窝口,永远地守在了那里。
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由泛起一丝悲凉,为鸟宝宝一家感到心痛和惋惜。
嗷嗷待哺的雏鸟翘首以盼爸妈的归来,然而,它们的爸妈却永远回不来了,它们一家最终在天堂相聚。
民间有“不打三春鸟”之说。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鸟儿通常在这个时节产卵孵子,这时若打死一只鸟,即一窝小鸟倾巢而亡。
鸟儿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凭着生存的本能,充满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然而,它们的未来,却葬送在人类的手里。
每年春夏之交,正值鸟儿们的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
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人心悸惊恐,心生悲凉。
于是,白居易深情地呼吁和劝诫人们:“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谁说别的生命是卑微的?它们同样有骨肉有皮啊。劝君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巢中的雏鸟嗷嗷待哺,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想象着那温情有爱的一幕,和人类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命是鲜活的,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我们应该有一颗善良柔软的心,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
鸟儿和世界上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待它们,尽自己所能去保护和爱惜它们,给它们一个安稳、恬然的生活空间。
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人人都有这份心时,我们所在的世界一定会越来越明亮、温暖,美好。
心生悲悯,眼中有爱,付诸善行,一路坚定地走下去,虽未必干出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也不枉一世为人。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能如此行善,也值得敬仰和赞美。
这首诗应作于白居易晚年,李唐王朝历经了四十年的“牛李党争”,当时的唐朝宦官当权,藩镇割据,时局动荡,风雨飘摇。
由于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正应了那句“天下兴, 百姓苦,天下亡,百姓亦苦。”
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达官显贵依然歌舞升平,无视人间疾苦:“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白居易正是借此诗“以鸟喻人”,劝诫当时的权贵尊重布衣百姓。在生命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们知道,唐朝诗人中活得最洒脱舒适的莫过于白居易,他一生有诗、有酒,有佳人在侧,亦有高官厚禄。
但晚年的白居易却热衷于善事,70岁后,他家财尽数捐出,用于修建洛阳龙门一带的水利。
因为“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是他的人生理想。
《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
赏析
这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最后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子盼母归”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蕴含真情的“子望母归”的自然现象劝诫读者善待动物。同时以鸟喻人,劝诫权贵尊重平民。
在诗中,诗人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不足道?它们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
道:说。 一般:一样。
前两句,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反问的语气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
诚然,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类应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它们,绝不能伤害它们。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劝你不要追打枝头的小鸟,因为巢中的幼鸟盼望母鸟回来。
莫:不要。 子:小鸟。 望:盼望。
后两句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劝说效果十分显著。
诗人意在以鸟喻人,劝诫当时的权贵要学会尊重平民百姓,因为平民百姓与权贵们一样,都有着同样的生命和尊严。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