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告诉孩子GAME是游戏不是比赛
很多家长都有让自己孩子入学就上兴趣班的习惯。对于孩子的升学考试无非都是有好处的,一方面从短期看,在学校的文艺汇演孩子有才艺展示,运动会上可以拿到名次;从长远的角度看,在小升初,初升高。甚至高考是不是考特长生都是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1.孩子是兴趣使然还是填鸭欲肥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特长都是出于对升学的目的。这一点不以为然,毕竟若是一没关系二没钱,孩子通过特长生进入重点初、高中。那不仅仅是省钱,更重要的是省事。
能让孩子报特长班的,那家庭条件不说多富裕。那也至少是说的过去,按照北京篮球培训班40节课2880元的收费标准来说。就是学体育特长也不再是那种阳光下的“狂奔”了,更多的是系统,针对性的训练。加上运动服,篮球鞋等等的装逼也是不小的开销。
文艺类的就更不是一遍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钢琴就分几万到几十万的不等了。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孩子成为下一个李云迪,下一个郎朗。但对于中国白领家庭来说,长期的钢琴课学费又是一个摆在账本上的那些个数,孩子能坚持还好,到最后很多家长却承受不住。
对于很多一开始兴致勃勃,到中途却有半途而废的家庭来说。孩子上兴趣班往往就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坏账”。舞蹈两三年又去练体育的大有人在,对于这种家庭只能说“壕”。
2.孩子学什么谁说的算
其实孩子学什么特长一直都是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有些人觉得孩子吧就应该听大人的,家长都是为了你好。但细数一下,那代家长不都是这么对孩子说的。
80后家长是现在家长的主流军。80后家长教育孩子普遍有一个特点,只要是孩子听话,物质方面想怎样就怎样。对于孩子来说这其实很好,但对于教育来说。这确实还是值得商榷,很多孩子在初中时代就用上了iPhone,刷信用卡。对于尚未成熟的他们来说还是不好把控的。
其实现在的孩子比起以前的学生来说,见识广了(因为有互联网),认知广了(以为网络直播和个体up主自频道)。但对于学习来说却不升反降,原因似乎不在于家长而更在于学校。能不能把学生崽再召回课堂才是老师该做的,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孩子上课心思不在学习上。
其实归根结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训练来提高。比如贴吧内现在很多吧友通过练习“精英特速度记忆训练软件”中的:静心调息、视野扩展、舒尔特表、焦点移动等来提高注意力。这一练习属于右脑开发的练习,对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思维等都有非常的帮助。
孩子小时候多半都好奇好动,他们需要去认知这个社会跟世界,但是如果上课老不听课是会影响学习,我建议你们跟他好好谈谈,态度不要太过专制了,你可以问他:妈妈今天听说你上课又走神了,可不可以告诉妈妈你在想什么呢?如果他抵触,你一定要表明态度:你不会骂他更不会打他,而是想帮助他。他会告诉你的,比如他在想外星人,比如他在看云彩。
3.快乐和毅力哪个更重要
一位朋友谈到自己学古琴的女儿说,女儿已经几次提出不再练琴了,但她觉得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过,每天苦口婆心地劝说和督促,朋友快不堪重负了。
朋友没打算让女儿在古琴方面成名成家,只想让她受一点艺术熏陶。现在,每天逼女儿练琴,女儿不开心,朋友很担心女儿感觉压力大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放弃吧,朋友又担心女儿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放弃,心想女儿如果能挺过这段时间,或许能培养坚毅的性格。
我也经历了和朋友一样的纠结。前不久,正在读幼儿园的女儿突然表示不想再上课外英语课了,她要把这个时间用来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玩。经过和女儿的多次沟通,全家人讨论后达成一致:尊重她的意见,放弃英语课。
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坚持什么为之努力才追重要,像孙杨、傅园慧这样的奥运明星。我们通常只看到了人家在奥运期间那几分钟的成功,却没看到他们在冬季早晨四点起床,五点就泡在冰冷的澳大利亚泳池里来回的游泳。
科比几年前的一次采访,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当他对记者问出那句经典的心冷鸡汤——“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嘛?”不仅是记者吃惊,而其实言下之意是“我见过每一个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
生活就是这样,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遭罪。很多时候把爱好和兴趣做成自己的自己,既是幸福也是不信。就拿公众号写手来说,很多大V赶稿的时候多晚就不说了。之前有个朋友在杂志社做编辑,钱包手机都可以离手。但唯独她包里的iMac不能,时不时就被催改稿。她当初就是喜欢文学从事了现在的工作,但又因为现实的残酷而深深痛恨了自己的选择。
很多时候爱好和职业可能不能兼顾,喜欢什么不一定就能做成什么。梦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要鼓励孩子有爱好,也要鼓励孩子读好书。人最重要的是有怎样的智慧,而更重要的是有怎样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