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唐山大地震》书评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那是地震史上最悲惨的时刻。也正是那天,自然唤醒了处于那个时代迷茫无措的中国人。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钱钢先生用洗练的笔法和真挚的感情,全景式地向我们展示了地震带来的种种灾难,以及面对灾难的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
《唐山大地震》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意义深远的纪实文学作品。这本书不仅内容触人心弦,且在文笔、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其过人之处。
角度多样
作者钱钢先生通过十年不断地追踪访谈,缜密地整理和分析了大量数据,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不同角度切入,向读者展示了地震发生前的种种异象、地震中不同的人的不同表现以及震后追责和离奇事件分析等内容。且运用一个个具体的小标题,使读者一目了然。如,“最后的五个男子汉”、“不幸的幸存者”、“剧痛中的城”等。
观点客观
作者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目睹了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他没有一味地歌颂英雄,弘扬人性之善。书中有这样两个特别的章节——“非常的8月”、“地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他揭露了在这样的天灾面前,同样有“罪恶能”在释放着;他展示了1976的震后重建中,政治上的“一念之差”将带走多少无辜的生命;他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命题。没有停留在浅薄的现象表面,他用真实的笔触引发了无数中国人的深思。
真实有力
一方面,文章中有大量精确的数据,向读者重现灾难的真实面貌: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十年间,作者走访各地,在书中记载了对大量震后幸存者的访谈,也真实有力地回顾了灾难现场。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其说明的有力程度令人赞叹。
深刻的历史价值
作为00后的我,也许对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印象颇深,却对这场迄今为止四百多年地震史上最悲惨的浩劫一无所知。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就像往复的陀螺兜兜转转,有些不该磨灭的痕迹也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线。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止不住地颤抖。那是对灾难的悲痛和对无知的羞愧交织下产生的无可奈何使然。钱钢先生的《唐山大地震》,将会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至宝,他让今天的我们仍得以对那段惨痛的过去感同身受,也将让今后的人们受益于自然教会我们的种种。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黑暗本身是变不成光明的。我们从悲剧的历史中能获取的只有真正的认知,警戒今天,告诫未来。历史永远是活着的。有些顽疾只有不断吃药才不会发作。”
《唐山大地震》便是钱钢先生开出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