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2%的人还是98%的人
文/胡静
秉烛夜读,终于一鼓作气地读完了吴军著的《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有点心潮起伏。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8021/6a1a941e9d7feedd.jpg)
打开当当,搜索书中提到的《文明之光》、《数学之美》,竟然看到了不少他的其他作品:《浪潮之颠》、《硅谷之谜》……
依《智能时代》这本书的笔法,把科普知识谈得深入浅出,还能引人入胜,甚至于对这个陌生而又神秘的领域产生莫名的、令人悸动的吸引力,估计其他的同类书籍应该也不会让人读不下去。
随手将《文明之光》、《硅谷之谜》、《浪潮之颠》加入购物车。
智能手机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须品,有了它我们仿佛拥有了全世界,不敢想象有一天生活里没了手机了,我们是不是会像失去真爱一样变得失魂落魄?!
写点什么吧?既然这本书都令自己“悸动”了?
信息革命的余震未消,我们又迎来了智能革命
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加入浪潮,成为前2%的人,要么观望徘徊,被淘汰。
这是引用自作者书中的原话。
又一次技术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了!那就是智能革命。
每一次革命就像经历一次地震洗礼的房屋,存留下来的都是经得住考验的2%,而被彻底粉碎的是98%。
这98%要经历地震所带来的一切沉痛灾难后再重建修整,方能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再次迎接在未来不可预知的挑战。
但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漫长的,我们不可回避,不可让历史的车轮倒转,但是我们可以未雨绸缪。
智能革命就意味着又将有98%的人成为革命的“受害者”,面临失业、面临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抛弃。
未来哪些产业必须遵循“原有产业+大数据=新产业”的升级与变迁
一、农业
在过去,我们解决土地短缺问题的方法施用化肥农药来增加单产;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方法是挖井抽水、挖渠引水,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带来的是长远的危机。
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土地,那么多的化肥和那么多的水源吗?
答案是确定的:不需要。
以以色列为例,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却被称为“欧洲的厨房”,可见以色列在农业出口方面算的上是出口大国。
借鉴以色列的成功经验,未来的农业必将利用大数据与智能机器进行科教兴农,智能机器会根据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土地湿度,作物对水、化肥农药的需求量甚至天气预报自动调控进行合理的培育,人工种植的经验没有了用武之地,对劳力的需求量大大的减少,农业这个古老的产业将会以崭新的形态出现:
农业+机器智能=新农业
二、体育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体育竞技靠天赋和苦练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在未来,或者就在21世纪的“今天”,体育竞技已经不能单纯的就靠天赋和苦练,要结合大数据和智能机器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在今天就已经有了利用大数据进行训练、比赛的成功案例:
在2015~2016年的NBA赛季,位于硅谷地区的金州勇士队创造了NBA历史上常规赛获胜率最高的记录。
金州勇士队并非金牌球队,而是最烂的一支球队,但是风险投资人看到了他们的潜力,技术工程师用技术帮助他们创造了奇迹。
工程师的秘密武器就是合理利用了大数据帮助他们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战略和比赛战术。此外,勇士队还利用实时数据及时调整比赛中的战术。大数据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比赛的格局。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体育竞技的强与弱也是综合国力强与弱的象征。
在未来,大数据将会帮助体育选手分析总结动作姿势,纠正错误的动作习惯;机器智能则能帮助教练训练棋牌选手。
因为大数据已经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6年谷歌的机器人阿尔法狗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对决,就证明了今天的大数据有着人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这场对决中,李世石最终以1:4惨败于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对于机器人的训练,科学家们就运用了大数据,用世界各级围棋高手之间几十万盘的对弈数据来训练阿尔法狗,用机器学习远比人脑的逻辑推理厉害不知道多少个级数。
李世石每走一步棋,阿尔法狗就能把对战这步棋的所有可能性都分析出来,并且从中选取最佳策略对战李世石,李世石最终输给了机器人,实际上是输给了大数据。
体育+大数据=新体育
三、律师
我们常常被说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维权,事实上是打官司的费用常常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
就如医院一样,一种新药的研发过程漫长,经费投入高昂,一种新药的开发周期有时长达20年之久才能问世,而这种新特药高昂的成本必须在五六年之内回收,因此导致任何一种新特药价格远远高于药品本身的成本。
律师亦如此,因为诉讼周期长,工作量大,要做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得诉讼成本无形之中变大,有不少个人或者小型企业在诉讼过程中承担不起费用,最终选择放弃诉讼。
但是,在未来,大数据思维归改变司法领域的工作方式,诉讼方会通过数据之间的强相关性寻找证据,司法领域也会认可这一证据。
另外,智能机器还会帮助律师进行案例分析,取代律师助理的工作,降低工作成本。
这就意味着将来律师助理会被智能机器取代而失去就业岗位。
律师+智能机器=新型律师
四、医疗
我们常常感慨:有啥不要有病!
因为看病的费用也是非常昂贵的。一是上面我们提到过的任何一种特效药的研发成本高,另一原因是培养一个医务人员的收费也很高。
这些“高”的平衡点最终就落到了病患的身上去承担,导致了人们有看病看不起的想法。
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打破看病找专家看病找老大夫的固有观念。
一个有经验的大夫一生多不过研究10万个病例,但通过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却可以见识几百万个病例。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智能机器找到适合治疗自己病情的专家,避免病急乱投医的尴尬,千辛万苦,托门找路的挂了专家号才发现这个专家擅长的领域并不是你需要的领域。
智能医疗器械的加盟也会将手术水平提高一个新台阶,一是智能机器将误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二是手术的准确率高,三是稳定性好,不受体力、情绪的影响。
最关键的一点是:智能程序、智能机器的成本通常不到人工的百分之一。
医生+智能机器=新型医生
五、记者和编辑
如果把智能机器分析案卷、看病例作为一种阅读行为,那么未来智能机器不仅能阅读,还能写作。
和人类所不同的是人类是根据语法和所要表达的意思编句子,而智能机器是利用大数据从大量文本语料中学习写作。
比如用计算机自动生成财经评论,可以根据多年积累的财经类文章,训练出类财经文章的模版,然后根据财报中读出的信息合成一篇文章。
为避免生硬,计算机还可将文字构造成优美的句子,,再用另一种语言模型将句子合成段落。
尽管在发表前可能还需要编辑的润色,但是大大提高了新闻行业的效率,从另一个侧面看,也将导致记者和编辑之类工作的萎缩。
编辑部这个行业将在大数据和智能机器的时代被重新定义。
编辑部+智能机器=新型编辑部
改变最大的将是我们的商业模式
未来社会比拼的不仅仅是商品的质量、价格,更是商品的售后服务。
科研人员们运用大数据多维度的特性,通过多个维度收集客户的信息,最终合成一张客户的“画像”。
以冰箱为例:在冰箱中装入智能传感器或者wi-fi,冰箱厂家就能收集到客户喜欢吃哪类食物,什么时候在家,哪些配件需要更新,通过APP适时的加以提醒更换,并且直接通过冰箱进行果蔬的订购。
再以电商为例:电商们根据收集到的不同数据,能分析出哪位客户已经怀孕,哪位客户家中有小朋友,哪位客户自我维权意识差,哪位顾客经济收入高还是低,哪位顾客在购买服装方面有何种倾向或喜好,从而给不同人的定制个性化的推送与服务,甚至同样的品牌那个维权意识差的可能买到假货的几率比维权意识强的人的几率高得多。
可见,未来的商业模式将会变得对顾客的关怀“无微不至”,让你在不知不觉、自我陶醉中心甘情愿的掏腰包、散银子。
未来我们将无处遁形
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盯着。
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手机、计算机、智能机器,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留下我们信息的痕迹。
比如我们要使用一个软件,或参加某一种测试,通常会要求添加各种个人信息或进行某种我们授权,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的状况下自己就将自己的信息透漏了出去。
我们的姓名、家庭住址、相貌、工作单位、经济收入,甚至我们的银行卡,如果有人想收集,一点都不是难事,除非你拒绝使用任何智能设备。
我们常常会怀着侥幸心理,认为那么多数据用户,怎么可能数据的拥有者和操作者正好挖掘到我的隐私?
但是人们低估了大数据的强大力量,它能自动完成挖掘任务,而且做得不漏痕迹,让你根本无从觉察你的隐私早已在他们眼中不再是隐私。
未来的我们就像生活在透明玻璃房中一样,你的一举一动都被一双眼睛窥视着,只要它想看。
未来已来,做2%的弄潮儿还是98%的淘汰者
如果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投身未来,要被通过操控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2%来操控我们,与其坐着抱怨,不如站起来行动,干脆加入他们的行列。
我们不需要都去谷歌、必应、百度、腾讯这些公司找工作,而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从观念上接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且利用好大数据和机器智能。
作为个人,我们如果不想成为那98%被淘汰的人,就应该主动去拥抱大数据,让自己成为那2%受益的人。
点击阅读:
《我在温暖的“春天”离开》
《金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