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只是一种习惯,仅此而已
引子
小时候喜欢读书,最喜欢七色花、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那种类型的漫画书,不为啥,就图个新奇。
再次喜欢上读书已经是十几年之后了,准确的说是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时候。这时候读书除了真正的喜欢之外,也有功利性的目的——为了增长见识、丰富思想。
家在湖北农村,在武汉上大学,大学毕业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哈尔滨,去过最繁华的地方是深圳。如果没有互联网,就算被人指着鼻子骂我土鳖我都没法反驳,因为我确实没什么见识;即便有互联网可以帮助我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相比那些在城里生活的孩子我依然在很多方面缺乏见识。
大学之前,我甚至没吃过肯德基,不是因为吃不起,只是因为这些洋快餐店在我眼中看起来很高端。我不敢进去,怕进去后不会点餐、不懂洋快餐的吃法、怕买单的时候钱不够……
第一次进肯德基是跟同学一起去的,他们点啥我就点啥,他们怎么吃我就怎么吃。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渐渐的习惯了城市里面的生活或者说是了解了城里人的生活。
如果仅仅是生活上的缺乏见识,大概也不需要怎么读书,多尝试一下就好了。
思而不学则殆
毕业后参加工作,是一家三线城市的小设计公司,公司业务不多我也比较清闲。闲暇的时间偶尔用来打打游戏,主要是周末的时候上线的老同学比较多才玩一下;业余时间很充足,没啥可干,但是又不想荒废时间,就经常无酬劳的主动加班。
半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年底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我才发现没什么可写的,项目做的不痛不痒专业能力也没什么提升,像极了传说中的混日子。
好在本质上我还是有上进心的。时隔多年之后我再次拿起了书本,首先是从公司的那个书架开始的。老板比较喜欢看书,所以在办公室里面放了很多跟设计相关的书。
在公司读的第一本书是《乔布斯传》,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十分钟就可以到公司,在上班之前的一段时间用来看书;晚上六点钟下班之后,点个外卖然后看书到九点钟左右回去洗澡、写日记、睡觉。那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时间充实了许多,然后是第二本《设计中的设计》,第三本《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第四本《平面设计完全教程》……
到了第二年十月底,感觉自己需要换一个地方去体验一些新的东西就果断的裸辞了,在哪里看过的最后一本书是《一线之间》,frog design的创始人写的一本书。
结束了我第一份全职的工作之后,我在日记中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当我总结到读书这一块的时候,我自己都有些吃惊,这一年多的时间我竟然读了二三十本书(这点量在简友当中绝对被秒成渣),这么多书比我初中、高中、大学这十年时间读的课外书都多,甚至这十年来我写的日记都比我看得书多。
在此之前由于有写日记的习惯,用日记来思考生活,以至于我自认为自己很有思想深度。读了这些书之后 ,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思而不学则殆”。以前看简书、知乎总觉得有些人自以为是思维浅显还跑出来卖弄,那时我才意识到或许我也是坐井观天、自认为自己思想独特罢了。
看书只是一种习惯,仅此而已
裸辞之后没有告诉任何人直接来到了深圳,在青旅住了一夜,第二天花了两个小时找了一间出租房(有空写一篇关于找房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找到房子之后当天就住了进来,行李还没来就裹着大衣在沙发上睡了一夜,当天夜里在网上买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工作台和书桌。
过了两天找到了新工作,然后把来深圳的事儿告诉了爸妈也告诉了一些朋友。挺巧,一个大学室友刚好住在附近,就两三站地铁。
趁着周末过来找我玩,带我到附近去转去熟悉这边的环境,顺便带我去了这附近的深圳大学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然后这个图书馆就是我常去的地方了。
深圳的快节奏远不是之前的三线城市可比的,人们干什么都非常忙碌。我的工作也非常的紧张,几乎天天加班,每天朝九晚九,每个月的平均上班时间在三百个小时左右。这样的高强度工作情况下并没有让我无暇看书,反而我把读书当成了每天回来之后的放松时间。
在这边五个月的时间里看了二十多本书,这些书很杂。有很功利性的书:《商务谈判与销售技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逆向思维》、《一本书读懂财报》……也有很随性当做消遣看的书:《极简生活》、《乔纳森·艾维传》、《我们台湾这些年》、《德国政治经济与外交》……还有最近正在看的“德鲁克”。
不管是功利还是随性,这些书都是我感兴趣的,有些印象很深,比如说《德国政治经济与外交》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我一直都记着:“《魏玛宪法》第139条,星期天及国家承认的假日为休息和灵魂陶冶的日子,受法律保护。”当然大部分的书读过之后就忘了,只是记得一个大致的轮廓而已,比如说《我们台湾这些年》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虽然记不太清楚,但是大致的轮廓想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大陆这边有一代人写文章必定要引用“毛主席说”而书中介绍的台湾那些年也差不多,官方讲话首先是孙中山说,然后是蒋介石说,再然后是蒋经国说,非常有意思;大陆的小朋友背诵红宝书之类的书籍,而台湾的小朋友则背诵《蒋公训》之类的东西。
看书于我而言就是一种习惯而已,有功利、有随性。
撕逼带来的只有撕逼
最近看见简书上有一些关于阅读速度、阅读量和阅读的意义的辩论,这里顺便表达一下我的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阅读的速度和多寡因人而异、因书而以、因目的而已。阅读速度快慢跟个人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有关系,有些人喜欢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读书,有的人则比较务实看书做笔记、写感想,个人认为两种没有可比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再说阅读的意义,这是非常主观的,评判的结果只有达到目的和未达目的两个。有的人读书为了开拓眼界,比如说我读《我们台湾那些年》后对台湾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想了解公共部门的管理模式,但是最后读完只是了解到政府部门的组织架构、运作方式等,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阅读的意义只取决于读书者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外界没有必要去议论别人读书的目的。
还有一种读书的目的是大家讨论的比较尖锐的问题,就是有的人读书,然后分享到简书、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圈粉、操粉,对于这种“动机不纯”的读书目的,大家认为这种负面的价值观污染了读书氛围,持批判的态度,甚至有人跑到评论区去撕作者。我认为大可不必为了这种事情去撕,你不喜欢不搭理便是了,你来简书的目的是看文章、写东西的,不是为了来帮助简书平台净化氛围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你去撕的时候无形之中把你自己变成了你所讨厌的网络暴力。换个角度来讲,这些文章的目标观众的定位并不包括你。
撕逼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撕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