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2天我领悟到了什麽? 从训练独立思考谈写作
文/穎食
01
人在不想坚持的时候,总会找很多理由将自己合理化。
我真的太忙了,忙加班、忙进修、忙和家人朋友相处,没有时间坚持做一件事。
实则不想面对罢了。
开始日更写作迄今只维持了12天,我便萌生退意。认真想想自己退缩的原因,是因为尚不清楚为何要坚持写作,也没有认真思考写作对于自己的益处。
每件事都要赋予意义,才会有执行下去的动机。
回顾开始写作后的这三个月,为了能挤出文字内容,我花了比以前多一倍的时间思考、反思。
这我体会到训练独立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写作,而不单是阅读。
02
日更写作的意义在於培养独立思考。
从以前到现在,我订阅了很多知识付费的APP、上了很多知名大咖的线上课、书桌前也永远堆着读不完的书,每天被信息大量轰炸,却大多看过即忘。
任何的输入,若没有经过思考、咀嚼、反思,就会变成全盘接受。
爱因斯坦说:“任何人阅读太多,但是实际应用太少,就会沦落为懒惰思考。”
你会发现自己开始同意每个看法,开始丧失批判的能力,觉得A观点很好、B观点也很好,尽管两者间存在着矛盾。
停止质疑、停止发问就是懒惰思考所形成的惯性思维。
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秘诀就是“有效阅读”和“形成观点”,而写作是贯穿两者的关键。
03
“有效阅读”重在反思,当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要对内容抱持着质疑的态度,设定以下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一、 论点是什么?
二、有什么证据支持论点?
三、结论?
四、论点、证据、结论有没有站不脚的地方? 你的看法如何?
五、作者如何解释这些弱点?
若每次阅读时都能自问这五个问题并找出答案,日积月累下就能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而,单有“有效阅读”还不够,尚需要“形成观点”。
因为读了这么多书、花费时间输入那么多的内容,就是要拿来用的。这个过程至少包括四个步骤:
一、定义问题:订出文章的主轴问题,最好是对大家有价值的,能解决别人的痛点。
二、划定战场:决定切入问题的角度,确定自己要评论什么、不评论什么,否则容易失去焦点。
三、分析重要性、目的和因果
1.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为什么我要关心这个问题,为什么读者要关心这个问题?
例如:我写这篇营养文章是针对什么族群?这疾病的盛行率有多高、多普遍?
2.这件事要达到什么目的?目的背后的意义与价值观?
一件事其实难有好坏之分,而是要根据“目的”,看这件事是否能达到目的。所以要先定义目的,才能往下检视好坏。
例如:现在流行的生酮饮食真的很好吗?要看执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虽然可能会有短期快速减重的效果,但长期下来,可能会增加酮酸中毒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这件事和目的真的有因果关系吗?
有时一件事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没厘清问题,导致解法和目的没什么因果关系。
例如:中国人的观念都是“吃什么补什么”,但是吃脑真的补脑吗?
四、形成自己的结论: 针对以上的论证和分析,总结成一个结论。
经过这四个步骤,学到的东西才会深深烙印在脑中,并形成观点影响他人。
写作就像是到健身房重训,随着时间的经过,你的肌肉和手臂会明显地比他人还要粗壮;就像是你从无数的文字中,所提炼出来的智慧一样。
我是穎食,一位在医院打滚多年的临床营养师,也是位為成长而努力的終身学习者。
这是我日更的第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