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如职场,职场如球,
我在大学期间学过一段时间的网球。
毕业后上海工作期间,也断断续续练过几次。
但是因为时间不固定、不连续,没有办法系统化学习。所以每次打球都是等着别人舒舒服服的给我喂球,而我只是站在原地挥拍就行。这样造成我习惯脚步不动站着打。当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有时还为自己动作“标准”沾沾自喜。
时隔多年,今年重拾网球(想着不要让自己的网球拍落灰)。这算是正式的开始系统学习打网球。
由于有一点点的基础,教练说我的动作需要一些细节的修改。而主要的问题是在步伐上。
当他开始刻意地从喂球变成忽远忽近,忽长忽短的喂球,我不得不跑起来。
这让我觉得体力不支,开始有吃力的感觉。
这不就跟我最近在工作中的感觉很像吗?
工作原因,接触的事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杂事。如果循规蹈矩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问题就在领导注重细节,想要重新整顿,时不时会叫我过去询问一些问题。
由于习惯了循规蹈矩,不想麻烦,不想冲突,没有主动想过这些问题,这感觉就和被动地接教练的球很吃力。
后来,在球场上,我开始按教练说的保持步伐动起来,诶,还就慢慢地能跟上点节奏,打球的主动权也在一点一点找回。
联想到工作,道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领导的问题,就是一个个打过来的网球,当然不会一个一个直接喂到我的球拍上,我只能保持步伐(转变心态),积极应对。
在领导没有想到,我先自己琢磨,步伐一直动起来,随时准备好,思维一直保持活跃,即使我不主动出击,至少每个球是可以回过去的。即使没有击到球,起码能保证下一个球的击打节奏不会被打乱。
不完全相同的地方是,网球和职场,前者我更感兴趣,没有压力。但职场真正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确实也不是那么容易。
这一点又涉及到另一个话题。就好像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的自驱力。同样我们在职场上,如何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一方面当然来自于职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就要来自于自我赋能了。
一个好的习惯养成依赖于一个完整的回路。暗示,习惯动作,奖赏(循环)。一次小小的职场成功或者说领导的肯定,就是一次小小的自我价值体现。反复多次,当这样积极处理的习惯回路形成之后,就会主动养成,在问题出现前,在领导发问前就能做好准备,让大的流程,在自己形成的工作模式正常的运转。
球如职场,职场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