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记忆(13):不知许三观
2021-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是什么都能逗的
不知道是大几的时候,周末在阶梯教室里看了经典的影片《活着》。那时我还不知道余华另有一部作品叫《许三观卖血记》。
但是,这并不妨碍后面对这部以卖血为主线的作品大加喜爱,喜欢的就是卖血本身。
我见过网上有人评论《许三观卖血记》,说一个卖血的事也值得写个长篇,很不屑的语气。我只能说,这位把卖血当成作家编故事骗钱玩儿了。
后来阎连科有部《丁庄梦》,写了中原某地区因为卖血的混乱导致一闻之令人色变的疾病蔓延成灾。但是,当时的我却认为卖血是件挺好的事情。
如同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一次次难关一样,我大学里也曾去卖血来换取生活费。对私人血站不放心,我去的是市人民医院。
具体的情形就不说了,我只记得献一袋血是330毫升,可以当场领取165元补助。于我,这不算献血,我就是冲领钱去的。私人血站可能钱会多些,只是可能,但我要保护自己,只认大医院。
献全血(后来有了比较普遍的献成分血)的话,要间隔六个月以上才能再献。六个月一到,我又兴冲冲去了,结果初检时血液不合格——红细胞太少。大概是因为平时吃得太差,营养跟不上吧。
后来,我就没再去了,也得爱惜身体不是?
学校里经常组织学生们献血,献血者会发个有相关字样的杯子或包什么的,我从不参与。那是真的献血,我没资本献啊,我缺钱,不缺各种华而不实的荣誉称号。
毕业之后,我无偿献血过几次,十几年前还加入了中华脊髓库(不知当时留的联系方式作废了没)。但是,我还是对这唯一的一次卖血记忆深刻。它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