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思导疑,质疑权威——我给课本提意见
今天给学生上了一节比较刺激的课。
有一个学生课前小心移移地问了我一个问题,说“老师我觉得课下注解好像有些不正确”,我跟他分析交流后,明确告诉他,我们的教材,有许多课下注解是不正确的。于是今天的语文课,我就借此话题引导学生,来一个挑战权威大冒险:
将你认为的《阿房宫赋》《赤壁赋》两篇课文中课下注解不清晰、不完整、不准确、不合逻辑之处,逐一讨论并修改完善。
一上课我便明确了此课的任务,学生相当兴奋,十多分钟时间,学生开始小声交流,很快举手实名举报,于是一节“启思导疑、质疑权威——我给教材提意见”的活动开始了。
粤教版《阿房宫赋》:
P96:
课下注解9:廊腰缦回:宫殿中间的回廊交错曲折。大家认为注解不当。没有把“缦”的意思解释出来。缦回,像丝绸那样回环萦绕。缦,丝绸。而前面直接将缦回解释成“交错曲折”,即没体现出“像丝绸那样回环萦绕”的意思,更没有体现出“缦”这一比喻所带来的美感。
课下注解12:钩心斗角:宫室群参差分布,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此注解不严谨、不清晰、不明确、不具体。尤其不能体现语文字词的韵味与用词的匠心,用一种含混的方式意译而过,对于正在学习语言的高中生而言,这个注解完全不负责任。此句是进一步形容“廊腰”“缦回”之态、“檐牙”“高啄”之势的。长廊回环如钩指向宫殿中心,楼阁间高高翘起的屋角如同互相对峙争斗。此处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手法,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课下注解15:摽掠其人:掠夺六国君臣、国民。这个解释无论如何都不合理。完全没有弄明白主语是谁,在文中明显主语是六国,怎么可能是六国掠夺六国君臣、国民,显然是编辑人员将主语直接搞成了秦,是秦在掠夺六国君臣、国民,根本没有弄清文句逻辑。这里的注解应是:六国掠夺自己的国民。
P97:
课下注解7:绿云扰扰:头发纷乱蓬松的样子。此处解释即不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秦宫的奢靡之风,更不能体现所要表达的美感,完全像是一个长期不梳洗头发的流浪女的样子。“绿云扰扰”描写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是场景,是无数美丽的宫女在散开头发梳洗头发时的梳妆场景。美丽的宫女们早上起来梳洗头发,梳妆打扮,油亮干净柔顺的头发披散开来,纷乱众多,如“绿云”满天(因油亮乌黑而呈墨绿色的云)铺开。这里尤其是对“绿云”这一完全无理头的词语毫无解释:云怎么是绿的?还用来形容头发?!古人都是把头发染绿吗?这么时尚?经查证,“绿云”一词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绿”,最早意为井水颜色一样的丝织品,在古代的水井,井壁满是墨绿色的青苔,从上面望下去,井水呈墨绿之色,光亮、柔顺、干净,这正与健康美丽干净光亮柔顺的头发相似,美女们鬟鬓盘起,正如天上乌云漫圈,绿之触感与云之形态合起来,便是“绿云”所表达的美女高圈的鬟鬓了,里面还有着无穷的美感。
课下注解12:缦立:伫立,久立。此注解完全忽略了“缦”做为“丝绸”的意思,完全没有体现出身体窈窕如丝绸一样的美丽宫女,带着愁怨与惰慢的心理渴望君王临幸而不得的那种神情。
课下注解37:鉴:借鉴。这里明显不合理,原文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很显然指的是前人灭亡的教训,怎么能说要借鉴前人灭亡的教训呢?借鉴的不应当是成功经验吗?所以应当解释为“使人警惕”“引为教训”,或者直接解释为“审察”“鉴戒”,此处的鉴就是“前车之鉴”的鉴,但又有不同,因为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
课下注解17:鼎铛玉石: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
课下注解18:金块珠砾: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
这两处注解严格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确实把句中的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了出来,意思也是明确的,但是如果与《赤壁赋》P100课下注解9一对比就会发现问题:杜牧可能写错了!
《赤壁赋》P100课下注解9: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作好友,侣,友伴。这个解释严格来说也没有问题,因为侣与友同意,句子前两后两层可形成互文:把鱼虾当作朋友,把麋鹿当作朋友。两篇课文的这两处课下注解一对比就明确发现:都是名词意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的名词一律解释为:把……当作。但是再仔细对比你会发现,这二者又明显不同:
鼎铛玉石: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
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作好友
为了进上步显示不同,我再举几个经典的文言文名词意动用法的例子: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 师,名词作意动词,译为:①把郯子……当作老师;②认为郯子……是老师;③以郯子……为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①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②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3、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客我”是“以我为客”,整句的意思: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有没有发现规律?
名词意动用法,基本规律是:意动用法的名词+宾语 即:
客我:把我当作客
宾客其父:把其父当作宾客
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当作师
侣鱼虾:把鱼虾当作侣
友麋鹿:把麋鹿当作友
问题来了:
鼎铛玉石,岂不应是“把铛当作鼎,把石当作玉”?
金块珠砾,岂不应是“把块当作金,把砾当作珠”?
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意思!这显然是弄反了。
那只能是作者杜牧写错了,应当是:铛鼎石玉,块金砾珠。
但是,如果真这样调整过来,又明显不如原名那样又合韵律,又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那只能说明:这里颠倒了!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表达效果,完全违反了文言表达习惯,为了突出强调而有意地进行了语言倒置:宾语前置,因突出强调而宾语前置!
这真是引起后人很大的麻烦啊!
学生还很快发现《赤壁赋》P100课下注解17也不清不楚,其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注解为“天地万物每一瞬间都在变化”,这种解释太不负责任,完全体现不出作者表达的意韵,而且连基本的文言词语也含混而过,比如“曾”字,学生就认为“难道是‘每’的意思?”怎么可能啊?
教材注解,不清不楚、不完整,不合理,还真有不少,难道是编辑教材的专家学者故意的?还是他们也没有考虑那么多?
这是一节让学生很兴奋很刺激的课。在讨论中,明显地对课文理解得更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