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癖

笔记,最终还是要走向私人定制

2016-11-24  本文已影响241人  小夭生活馆

在微信公众号上看过不少关于纸质,电子笔记的选择和管理的文章。也在不同平台上听过关于效率运用笔记来提高执行力,进而改善习惯的分享。近来又迷上了“手账”的设计,希望能在记录与设计中找到快乐,让时间和努力可视化,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与规划能力。

作为实践主义者,自然少不了从大家的分享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改善着是应用,尝试着是否适合自己。也积累了些个人心得,不吐不快。

其实回溯一下,从学生时代到现在,也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探索着。犹记得小学时代只是纯粹为了写出漂亮的字,为了一张厚厚的带着花边的纸而记笔记。中学时,课业繁忙,更多的笔记直接记到了书上,为了更好的区别,也为了满足少女的小心愿,更多将心思花在了买五颜六色的笔和笔芯上,现在想来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直到现在还留着很多用过的笔,写了一半的本子。那时一直打不破永远写不完一个本子的坏习惯,直到多年以后才总算突破了,物尽其用。

在此之后,陆陆续续研究过不少3种纸质笔记

1.A4笔记法

大学时代因为科目多,包包沉,在观察了身边朋友的方法后,爱上了A4纸笔记。每天只需要带十来张纸和硬质夹板,外加几根颜色分明的笔(蓝/黑/红),就可以随时写,随时记。不需要费脑子适应版式,自由的根据老师的板书和课件调整版,也有足够的空间加入草图和表格。只需要在每页头上醒目处标上科目日期名称在下角写下编号,回家根据日期和科目可以轻松分类,因为不喜欢订书针的一次性操作,画几块钱买了透明的文件带,这样还可以将这些笔记一并与一些打印的课件习题页统一整理,夹杂着翻看。

最终考试复习的时候只需要将几十页的笔记缩减到几页,再最终缩减到一页纸就差不多可以上考场了。而这个精简的过程如果是从很多本厚厚的订在一起的本子着手,反而从一开始就加重了心理负担,限制了翻看的便捷性。

个人笔记工具

2.方格纸笔记

在这一过程中,偶尔发现的方格纸走进了我的视线,开始只是为了画草图时方面掌握尺寸,后来更是发现了小方格对于外文字体的掌握,图表版式的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定制空间。特别是在打设计草稿时,现成的比例尺大大节约了时间,可谓是手残党的福音。

而后又陆续发现了它对于to do list,核查表格,流程图,思维导图的潜力。

3.手账笔记本

现阶段,我对手账的定义是-感知生活中的点滴与美好。

每天晨起喝咖啡的时候最先写下日期,画下一天的timeline刻度,然后再用彩铅将各个时段所做的任务一一填充。之所以没有选择电子版本,一来是为了在写下任务的,二来是避免了拿起手机后又会管不住自己分心点开其他app的行为。写下任务这一行为多半时候帮我摒除了外界干扰,启动了手头立即想做的任务。

笔记,最终还是要走向私人定制

自从有了可视化的不再纠结于每天“浪费”时间却看不到反馈这件事情。相信功不唐捐,这些点滴,都将汇入江河,成就1万小时定律。

4.电子版笔记

对于碎片化的文章,和大段的读书摘抄,为了保存好不丢失考虑写作拷贝时的便捷性,还是选择了电子笔记,遵循了文档式分级管理的原则。基本上满足了订阅号和讲座笔记的积累和整理。

而对于日记等原创文章的保存,个人更加倾向于在印象笔记类的随时可以写随时可以保存,可以轻易找到的地方静下心来配合着打字机的音效沉浸在心流中写写写,的的确确是件美好的事情。

随着我们对应用场景的变化,综合便捷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考量,笔记也需要跟着变化,走向私人定制这条路。结合好个人的口味与习惯,融合纸质与电子版的内容,让工具真正的为我所用,成为我们的外脑,将碎片化的任务与信息重新组合链接,产生新的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