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孤独摧残的留守老人——生无可恋却无比牵挂
留守老人,是我一直不敢下笔的写作对象,因为这是一个极其残忍又真实的话题。它很广,而我,又不善于举例子。为此,本文下笔可及之处,必定写不尽这个群体。
尤其说是怕写不好,不如说是担心抑制不住情绪,进而让行文偏离了自己对写作的偏执理解。我想写客观的一切,把客观以外的,都留给读者。
在简书七个月,一个个字码下来,已经接近11万字。除了连载《乡土客栈》中涉及到与留守老人相关的只字片语,其他的文字里,都没有留守老人的影子。
有人说老人如孩子,因为他们对世界也开始有依赖。无论曾经多么雷厉风行的人,在他们年老的时候,都会对子女有强烈的依赖心理。
其实,说老人如孩子,是低估了老年人的苦。年轻人的生活,叫讨生活。老年人的生活,叫熬生活。
于老年人而言,历经了生活的风雨,在风烛残年,周围的一切都在逐渐静默。这该是怎样的孤独,他们的心中,该又有怎样的绝望?
他们眼见着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去。眼见着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衰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赶来。他们也许已经看淡了生死,但是,他们做不到了无牵挂。
他们牵挂着后代尚未解决的种种难题,他们希望看到四世同堂,甚至是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是他们的心愿,也是未尽的牵挂。
但是,在疾病的折磨下,最容易摧残人对生的渴望。如果说年轻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么,于大部分老人而言,疾病则更容易摧毁他们对人间的眷恋。
因为他们深知人间的模样,所谓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字。他们历经了生活的苦,在疾病面前,他们渴望解脱。
于是,很多老人选择了自行离去。有直接的,一罐农药下肚,撒手人寰。甚至是,一根长绳,将自己挂在一生相伴的老屋。
很多老人,即使离开,都心里牵挂着后代。他们担心自己选择离去,给孩子贴上了不孝的骂名。于是,有些老人选择了更隐晦的离开方式。他们选择不小心掉进池塘,将自己的离开,和儿女撇的一干二净。
也有很多的老人,是在生与死之间苦熬。他们不想离去,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不想离去,不是怕死,而是是怕走不成,空给孩子惹下麻烦。他们就是这样,即便生无可恋,依然在心底为孩子的声誉、孩子的负担考虑。
很多老人,一生勤劳,从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生儿育女的苦一口咽下,甚至是为孙辈继续默默付出。但是,在他真正难以为继的时候,却活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
现如今,1.7亿左右60岁以上的老人里,40%以上过着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生活。他们在和时间对抗,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和解。
身体健康的老人,晚年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不至于过分孤独。只要他们愿意走出去,即便周边的喧闹与他们无关,眼见着纷繁多样的世界,总更能有活下去的勇气。
真正绝望的,是与病魔斗争,活动范围之所及,仅在一屋而已的老人。他们的世界,一日如同一日。而内心的孤独,却与日俱增。当内心的绝望取得压倒性胜利,他们选择的天平也将瞬间倾斜。
写文至此,已经不敢继续写各种鲜活的例子。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人性使然,也是每一个老人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此刻,只想中老年读者能够护好身体,因为这是过好晚年最重要的资本。
听闻过很多年轻人的心声,35岁以前,只想星辰大海,从没把家放的太重。但是,在父母年老之后,却幡然醒悟。原来,亲情也是难能可贵的财富。
世上无数的留守老人,无数颗跳动的心脏等待着灵魂的慰藉。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大面积的人行动。
我想在自己年老之后,再看这个文章,其中的现象被历史翻页。那时候的老人,也就是现在的自己,能够有一个充满尊严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