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自由人物读书

嵇康:乱世时期的精神领袖

2017-03-28  本文已影响148人  十三郎同学

1

公元262年,

洛阳东市刑场上,

一个中年男人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

突然,他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

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

要求朝廷赦免他,并让他担任太学的导师。

他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感动,

但朝廷的旨意岂能说改就改?

身材伟岸的他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

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首曲子吧。”

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说:“请把我的琴取来。”

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他坐在琴前,

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

刑场上一片寂静,

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

弹毕,他从容赴死。

这个男子叫嵇康,这一年他39岁。

2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言: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他这种哭,既不是针对古人,也不是针对世道,也不针对自己,

而且是一种隐秘的、纯个人的体验,

这是极为超越的大人格、大行为,足以凌驾古今中外。

嵇康比阮籍更厉害之处在于,

他不仅是个大学问家,对老庄和易经的研究很深,

他追究的是一种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的境界。

从这一点上来讲,嵇康的气度要更胜一筹。

3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一个时代,

正如宗白华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成就了一批与众不同的文人,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他崇尚自然,具有清高脱俗、慷慨任气的人格美,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他对时代最好的贡献,

虽经常被所谓的名家正统排斥,

但他从未流露出怀才不遇之类的自我情绪,

道法自然,

万事万物皆应自然舒展,

过于强迫一个结果或者带有功利心看待

都不具备超脱的本质。

4

《世说新语》描述嵇康说:“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嵇康是魏晋名士中的一股洪流,肃肃然如松下风,

他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格美交相辉映的美,在神韵而不在形象。

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真名士从不争名夺利。

嵇康有个好朋友叫山涛,

山涛要升官了,他原来的职位需要一个顶替的人。

于是,他想到了嵇康,想请嵇康出来做官,

结果嵇康知道了这事,

于是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

用“七不堪、二不可”,来陈述他平生酌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的人生追求

大凡是文人,

都是把“济世”当成自己的生命的根本,

但嵇康追求清静无为的人生境界

崇尚自然的人生观,影响了后来的陶渊明写出,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佳句。

5

嵇康好老庄,

但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

嵇康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

后来到了洛阳城外,

竟然开了个铁匠铺,

每天在大树下打铁。

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

如果有人以酒肴作为酬劳他就会非常高兴,

在铁匠铺里拉着别人开怀痛饮。

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

竟然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铁!

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

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

与那些远离人寰、瘦骨伶仃的隐士们相比,

与那些皓首穷经、弱不禁风的书生们相比,

嵇康实在健康得让人羡慕。

6

嵇康到汲郡山中见到隐士孙登,嵇康便同他一起遨游山水,

一路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

嵇康临离开时,

孙登说:"你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啊?

他的话似乎预见了嵇康的命运,

但这不能掩盖他是性情中人的事实,

他揭穿司马氏以“孝”治天下之名,

行阴谋篡权之实、玩弄权术的把戏,

他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

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

重要的是嵇康人品胸次高,

能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俯视现实,不畏权贵。

政治环境的压力已很迫切,

嵇康却还只想诚实地、纯粹地表达当下的自己,

即便日后上刑场,

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从容赴死的模样,

骄傲的如同一个将军。

7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

他说,声音的本质是"和",

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他说,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他渴望人的感情能够得到正常抒发,

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

他的琴乐宁静致远,深得平和之妙,

他将坦荡飘逸的人格追求,融入到琴声,

改变了一直以来传承的儒家音乐的作用观,

让琴成为体验个性情感的良弓利器,

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

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放下了名利的执念,

嵇康寻找自然中的绝美之音,

走在纷乱的世界里面,

以琴为伴,

他并不会孤单。

在风景幽雅的竹林下,

远离世俗的喧嚣,

抚一曲《高山流水》,与潺潺溪涧相和,

呼吸着清新空气,沉醉于音韵之中的抚琴者,

可以进入一种“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8

在嵇康一生中,

称得上朋友的也就是这么五、六个人,

在野朴自然的生态中,他们绝不放弃亲情的慰藉。

这种亲情彼此心照不宣,浓烈到近乎淡泊。

嵇康临死之前,

没有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哥哥嵇喜,

而是托付给了以前写过绝交书的山涛,

并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

山涛也没有辜负他的重托,

将嵇绍抚养长大成人,

并且大力向朝廷举荐嵇绍。

真正的友情从不局限于字里行间的感情,

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豁达和信任,

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鉴乎古今,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9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

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

对于钟会不予理睬。

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

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从此钟会和他结下仇隙。

这为日后钟会劝司马昭除掉嵇康埋下了伏笔,

但嵇康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心不会随外界转动,

时刻保持坚定的内心与强大的力量,

在权贵面前保持着自我的傲骨与气节,

将生死置之度外。

许巍在他的《空谷幽兰》歌词里这样写道:

“一曲终了悲欣交集

夕阳之间天外之天

梅花清幽独立春寒”

嵇康就如一朵空谷幽兰,

即使磨难重重,

也不会动摇内心高洁的追求与坚守,

自然掌运命,人生皆有尽处。不必叹,无需哭。

嵇康是文人中的神,

在他之后,

再难找到活得那么精彩、那么纯粹、那么激烈的人。

10

嵇康的儿子嵇绍长大后很出众,

有人对王戎说:

“嵇延祖(嵇绍)卓然超拔,如鹤立鸡群。”

王戎答道:“你还没见过他父亲呢!”

言下之意颇不以为然。

在嵇康的年代,

种种影响深远、冠冕堂皇的礼教不能对他施效,

世俗的法则亦不能对他作用。

中国文人最真实的性情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尤为难得的是,

将老庄哲学生活化了的他,

追寻的是自然之道,

即使激烈也是从容,“片云行过千山去”的从容。

11

很多人认为,

嵇康如果放到如今社会就是一个十足的神经病,

其实,像嵇康这类的名士,

其价值正在这里,

正因为他才华渲泄,凝聚成华章艳诗,

方启示世人,认识黑暗混浊的现实,才可能去改造现实。

也正因为他们看破现实的虚伪又无力以行为加以改变,

才表现出这样的异态形骸,方称得上是隐士高人。

他所求的不是现世的名利滋养,而是要一种洒脱的处事哲学,

嵇康说,“我性喜老庄,崇尚自然,热衷养生服食之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旦作了官,这些事就作废了,我怎么能放弃自己喜欢的,而从事自己所惧怕的呢?”

坚守内心,他终成一代名士。

12

宗白华先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

"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在悠悠的琴声中,

在随归鸿而起的眼神里,

嵇康在史上刻下了自己艺术的心灵、自由的生命,

一种“俯仰自得"的生命境界,用生命维护生命本身纯洁的真挚。

“才”之一字,所以穿凿世事;“情”之一字,所以磨炼心性。

嵇康作为才情兼具的人,磊落坦荡,是他的格局。

《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

嵇康的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

他引来山泉,

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

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他不求大富大贵,

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回归自然,

超然物外得大自在。

阮籍写过一篇文章叫《大人先生传》

他在文章中说,

“大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

嵇康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

他虽与阮籍并列,虽比阮籍年少,

但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

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

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