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族莱国与莱民迁居莱芜

2020-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雨韬
莱族莱国与莱民迁居莱芜
莱族莱国与莱民迁居莱芜
莱族莱国与莱民迁居莱芜

《山东古国与姓氏》载,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商、周,直至汉代,胶东半岛依然是莱夷先民。胶东半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就是莱夷先民的史前文化。莱夷先民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后就创造古老文化了。

■莱族姓啥有三说

莱族姓氏有三说, 一说姓姜,一说子姓,一说不得姓。《春秋左传·宣公七年注》对莱国的姓氏和国都认为:“莱,国名。《齐世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者是也。其姓无考,或据《襄公二年传》‘齐侯使诸姜宗妇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之文,以为莱亦姓姜,然孔《疏》云:‘《世族谱》不知莱国之姓。齐侯召莱子者,不为其姜姓也。归城出土青铜器中时代最晚的是春秋晚期,有4件盨,盘、甗、鼎、鬲、甑、壶各一件。其中4件盨和1套盘与匜等6件青铜器有铭文,内容是其国的侯伯安为女儿“姜无”作陪嫁媵器而写。盘铭作:“自伯安父媵姜无盘”。4盨铭26字:“自伯安父作其征盨,其阴其阳,以征以行,割眉寿无疆,庆其以臧。”

子姓说。《路史·国名纪四》谓莱为商后之国,殷商姓子,则莱国亦当为子姓。《史记·殷本纪》载:“(商祖)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殷氏、莱氏。”陈梦家先生则引《史记·殷本纪》、《世本》、《春秋大事表》以为证,也主张莱为子姓说。丁鼎《莱子姜姓说志疑》亦认为莱国”极有可能为子姓”。周昌富《莱国姓氏与地望考》也持此说。

.不得姓之国说。如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二》在“周不得姓之国”下首列莱氏。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六三《封建考四》云:“莱姓未详。子爵,国在东莱黄县”。《世族谱》云不知莱国之姓。

■莱夷人掌管司寇

莱夷先人有崇拜鸟文化的习俗,这从它的官职中可得到证实。《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载:“爽鸠氏,少昊氏官名。”《路史·国名纪·古国》:“爽鸠,齐地,今之青州,季荝继之。”杜(预)云:虞夏诸侯有爽氏。”《左传》载:晏子叙述齐地沿革,谓“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山东古国与姓氏》载:“李白凤说:‘古有爽鸠氏,东夷之祖,爽鸠氏即少昊氏之司寇。’据以上所述,居住在齐地的最早莱夷先民是少昊鸟部落中以鹰(亦名爽鸠、鶆鸠、委鸟  鸠)为图腾的一支叫爽鸠氏,时间约相当于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出土的独具特色的犹如鸟(鹰)喙形的陶鬶,有的口沿部的造型与鹰嘴极为相似。

莱族莱国与莱民迁居莱芜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皞设置了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官职。据专家考证,五鸟中凤鸟氏,掌管历法;玄鸟(燕子)氏,掌管春分和冬秋分;伯赵(伯劳鸟)氏,掌管夏至和冬至;青鸟氏,掌管立立春和立夏;丹鸟(锦鸡)氏,掌管立秋和立冬。五鸠氏,掌管的是社会管理机构,下设祝鸠(鹁鸪)氏,掌管土地与政教;雎鸠氏,掌管军事;鸤鸠(布谷鸟)氏,掌管手工业;爽鸠(鹰)氏,掌管司法;鹘鸠(鹘雕鸟)氏,掌管氏族日常事务。24种官职,无一非鸟,这是保持鸟图腾制最完备的记叙。

《嬴姓溯源》载:“少昊氏以鸟名官,任司寇的爽鸠氏就是东夷之莱夷。以上记载证明,莱夷在夏前信奉鸟图腾,曾被少昊任为‘司寇’官,应为嬴姓部落,莱夷先民的信仰无疑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鸟文化相符,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齐国征战灭莱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武王克商,“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夜衣而行,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营丘位于淄河下游。姜太公黎明刚到封地营丘,莱国就派军队攻姜尚,与尚争国土。《左传·襄公二年》(前571年):“齐侯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邑之。”《左传·襄公六年》(前567年)“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乙末,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末,入莱。莱公共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

《山东古国与姓氏》载:“棠在今平度境。迁郳即龙口灰城,亦名归城。归、郳音同。”莱国和牟国是居于胶东半岛--中东部的较大的国家,对齐国构成一定的军事威胁。齐国初封方百里,必须消灭这些国家,扩大地盘,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与中原各国抗衡。所以,在西周末期,齐国首先攻打较近的牟国、莱国等国。由此,导致了莱夷先民的东西迁居。春秋·宣公七年》(前602年):“夏,会齐侯伐莱。”《春秋·宣公九年》(前600年):“齐侯伐莱。秋,取根牟。《左传·襄公二年》:‘齐侯伐莱……”《春秋·襄公六年》: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丁末,入莱。”“莱公浮柔奔棠。” “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原、崔杼定其田。”经过多次伐莱,于公元前567年灭掉了莱国。棠在今平度境,郳在龙口归城。《通典·州郡十》:“莱州,春秋莱国也,齐侯迁莱子于郳,在齐国以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

■莱人迁居莱芜谷

《水经注》载:“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王献唐的《山东古国考》载:“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齐灵公于元前567年对莱国发动了两次战役,把莱公和一部分莱民赶至龙口归城,并由高原和崔杼给他划定了土地。另一部分莱民向西来到了牟人居住的边缘地带今淄川、博山东部的莱芜谷和今莱城区常庄、和庄一带,即莱人来到牟人地居住,逐渐称莱人的居住区为莱牟,后转为莱芜名。莱人居住区又名莱芜谷。

《水经注》载:“《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东北流经莱芜谷’。莱芜城在莱芜谷。”莱芜谷位于今莱芜东北淄水源头和博山、淄川东境的淄水上游的南北大峡谷中。西汉在今淄川的南城子庄设莱芜县城,名莱芜。

在莱芜牟汶河流域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汶阳遗址,西边中部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其它为汉代及以后的冶炼和居民生活遗址。从西边中部遗址中采集的标本有石器、玉器、蚌器、陶器片等。重要的有凿形鼎足、鸟喙形鼎足,实心尖状鬶足和袋状鬶足,蛋壳陶器片。凿形鼎足流行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鸟喙形鼎足主要流行于龙山文化时期,实心尖状鬶流行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袋状鬶足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分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属大汶口文化晚期,一直持续到龙山文化早期。鬶是大汶口文化最富有特征的器形,也是海岱文化区的特有器形。蛋壳陶最具山东龙山文化特点。白陶鬶、鸟喙形陶器足,是莱夷先民鸟图腾文化的具体的实物反映。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