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读语文》(4)
2024-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笔不在手
今天在读孙绍振解读《孔乙己》这一文本前,先读一遍《孔乙己》,带着“我看看还能解读出什么新东西,有什么新视角”这样的疑问上路。
孙绍振以《鲁迅为什么偏爱<孔乙己>》为题进行解读。孙先生认为安排小伙计这个观察视角,拉开了叙述者和受辱者的情感距离,也可以省略大部分关于孔乙己的描写,也就是说鲁迅的写作焦点不是人物的遭遇,而是这种人物在他人的、多元的眼光中的不同观感。
关于小伙计的视角选择也不是新谈(孙绍振和钱理群都引用了叶圣陶的解读),但鲁迅重点描写的是人们对主人公的评价和观感,这一观点触动了我的神经,不禁想起一位作家(好像是毕飞宇)说塑造人物需要把他置身于不同的关系中,通过主人公对不同人的态度表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立体性。这些和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脉相承。我猜测一下,是不是从马克思这句话中,大家悟出写作理论,也或者是作者无意识的运用,被智者高度概括总结成规律,从而让学习者有法可依。
孙绍振认为文本主旨主要揭示的不是孔乙己偷书的恶,而是周围人对他缺乏同情的丑。这就启示我们教学时不能一味只关注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还要着重分析周围人(短衣帮、掌柜、小伙计、孩子)对他的看法。这可能就是统编教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所说“结合文中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中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吧。
先说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