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创《秋天的绘本课堂》之由《团圆》绘本课程设计看绘本教学
一、关于《团圆》
《团圆》的作者是余丽琼,80后文学硕士,现为《东方娃娃》的编辑。绘者是朱成梁,著名画家,现为江苏美术出版社副总编。
这本图画书讲述了小主人公毛毛童年时代过年的场景。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过年的风俗,也看到了毛毛一家是怎么过年的。文中有几处不经意间的“留白”,就如中国山水画技法,给读者以深远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爸爸刚回来时毛毛不肯亲近爸爸、爸爸临走前毛毛搂着爸爸不松手等等,把人物微妙的心理和深沉的情感隐含在简单的寥寥数语之中,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禁不住要停下来细细品味并深深感动。浓浓的亲情,父爱的伟大,一切尽在平实的文字中。这种珍贵的情感和温暖的生活,是寒冬里的一股暖流,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团聚的幸福和离别的不舍,牵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与此同时,图画书中所呈现的拜年、理发、吃汤圆、贴春联、舞龙等画面又带给我们鲜明的视觉冲击,唤起了我们对于节日的美好回忆,也浓缩了民俗感、历史感、艺术美,令人陶醉难忘。
《团圆》二、关于课程设计
袁晓峰老师在《秋天的绘本课堂》里编排了《团圆》的教学课程设计案例,给出了A、B两个方案。下面对两个方案进行简要对比:
1、 教学目标
A方案侧重感受亲情。
B方案侧重观察人物和心理变化,了解中国民俗与文化。
2、 教学过程
A方案以封面人物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并走进封面人物的家庭,由小女孩毛毛两次哭泣的不同原因引发读者思考团聚与离别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理解亲情、感受亲情。
B方案以中国家庭对于春节庆祝方式的提问和春运画面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书中传递出的年味,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父亲从回家到离家这个过程一家三口的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也启发学生思考父亲的工作性质及亲情对于父亲的重要意义。从小女孩和父亲视角均有设计提问,更能引起思考和共鸣。整个方案聚焦人物心理变化及春节民俗,但是在思想启迪上却不拘泥于此,更多的是传递亲情和爱的力量在一代一代国家建设者心中的重要意义,春节只是一个典型的场景。
3、 阅读活动
A方案用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的方式让学生发挥对于春节的认知和想象力。
B方案引导学生说一说当地春节民俗,引发总结思考背后传递的共同信息。
4、 阅读链接
即延伸阅读。
A方案从民俗、团圆选材。
B方案从爱、民俗选材,各有特色,都是不错的选材。
三、总结反思
教学设计不分好坏,也没有标准答案,更多需要考虑教学过程和阅读活动设计是否能匹配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绘本课程设计应该尊重孩子的多种解读、多元思考。我们应该接纳和理解不同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