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爵位小议
现在一提到公爵,第一反应英国或欧洲的那些爵士们,其实不然,公爵该词本身是完完全全的汉语词。《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爵位的区别和称呼了,至于后面的欧洲及英国的称呼,只是将其一等爵(如:DUKE)意译成公爵而已。
从中国历史来看,周朝的公爵可以对周王行宾礼,而低一级的侯爵则要行臣礼。后面分封王多了,爵位则为王、公、侯、伯、子、男几等,其分封地规模不同,曰““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我们常说的“王公贵族”,则对应两个最高的爵位头衔。公爵一般来讲,还是属于自己的家人才能分封。后秦汉基本没有公爵(除了曹操),唐宋、明清慢慢恢复,开始分封某国公之类的,公爵才又出现。
“王公”位高,统治者往往也十分忌惮,一般对手握重权或者能力极强的臣子,往往也不轻易给出。如三国时诸葛亮,也只是“武乡侯”,侯爵地位,但后续大名传出后,后世君王往往给他很高的“级别”,但那只是“荣誉称号了”如东晋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已到“王”的级别。至于身后提拔最厉害的,大概是关羽了,生前为侯爵,北宋宋徽宗时开始封为忠惠公,后面加封为武安王,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侯-公-王-帝,可也只是荣誉称号了。
荆州关帝庙在宋朝时,爵位不能继承,似乎封的户,也相对比较虚,如岳飞在平定杨么后,在生前则被封为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面遇害平反后,又加封一级为鄂王,到了王的级别。宋代其他名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都是公爵的级别。
杭州岳王庙到了明朝开国,徐达、常遇春生前均封为公爵。他们去世时,也都“提拔”一级,给了“王”这个荣誉称号。而民间神一样传说的刘基(刘伯温)却只封了伯爵,可见明太祖还是对刘,有些不以为然。 朱元璋封了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其中李善长、冯胜后均被朱所杀。徐达的后代公爵爵位一支变2支(朱棣给了另外一支),一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
清朝的官爵管理相对严肃(吸取了明朝后期,官爵泛滥的教训),比如封为公爵的主要有索尼、额图、鳌拜、年羹尧等,地位在亲王、贝勒之后。主要在清朝前期,以辅佐幼主和战功上位,不过后面树敌众多,功高震主,如鳌拜和年羹尧的下场都不好。后面的重臣曾国藩只封了侯爵,为一等勇武侯,没有到公爵的水平。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侯。袁世凯在逼清廷下位后,1912年已成板上白肉的清廷准备还授予他侯爵爵位,被他“谦虚”地推辞了,这可就真成了笑话。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