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的职业环境?
摘要:“分答”有人问,老师,我转行面临新的职业环境,有什么方法能快速融入的吗?
我父辈的时候,一份工作做一辈子,厂子不变,同事不变,工作内容不变。我这一辈,还有人一直在同一家“单位”工作,但已经是少数了,至少要跳跳槽。找我咨询的九零后,已经进入职场两三年了,城市、行业有人都已经变换不止一次,更别说企业了。
这是时代的进步,变化,说明不稳定,进步,接纳了这样的不稳定。我们终生都在进行着自我的探索和认知,这样的探索一方面以越来越确定、越来越清晰的形式存在,一方面以完全崭新、未曾遇见的面目出现。而不管是确定,还是新奇,都是由环境激发出来的:不同的职业任务,不同的合作伙伴,不同的职业环境,不同的行业趋势。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让英雄成为英雄,让狗熊成为狗熊,让所有人认识自己。
变化无处不在,以明显的感知,或不易察觉。
诸多变化中,职业环境的变迁算是其中突出的一种了。我们进入一种新环境又有一种本能的不适应焦虑,这样的焦虑有人表现兴奋,有人表现抗拒。但适应环境,是一个都要面对的话题。
为了适应并快速融入新环境,首先需要在心态上有所调整:关系上,不要把自己当外人;能力上,不要把自己当牛人。
固执的人很难融入新环境,总是因为固守自己的习惯,和周围的人不协调。当你还不是规则制定者的时候,如果过早地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表现上,就很难迅速在工作上进入实质发展。不要把自己当外人,我和你们本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是环境的一部分,称谓上的“咱们”不仅是说给同事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不管有多牛,不管以什么样的职位进入一个新环境,都不必把自己放在牛人的位置。有人说,怎么不得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那是在面试的时候,展示实力是为了赢得入场券。进入新环境之后,为了服众,为了获得认可,急于展示能力反倒容易让自己成为异类。并且,从客观上说,即便是拥有很多的优势,至少在环境的熟悉程度方面,应该谦虚一些。
有这样的心态,就会让自己更加温和。温和的人容易被环境接纳,被接纳的人就不会有太多发展的阻力。温和,当然不是为了做一个和气而平庸的“老好人”。只有熟悉并融入了环境,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跳槽如此,转行更是这样。
心态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接下来就要考虑真正的发展了。不妨关注这么几个点:
1.能力迁移的落脚点。不管是知识、还是自己曾经的工作经验,通过了面试,就一定有可取之处,那么这个可取之处在新的职业环境中的应用,就是可以把之前的能力迁移过来的落脚点。这一点保证自己有事做,有价值,从而才会有信心。所有事情都有相通性,我们绝非从零开始,即便是转行,也有可以迁移的经验、能力。
我自己就有好几次大的职业环境转换经历,从体制内转换到体制外,从三线城市转换到北京,我依靠的是对于同样设备的熟悉经验;从通讯行业转换到教育项目管理,我依靠的是比一般人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熟悉;从计算机专业转换到法律专业,我最初的的落脚点是知识产权;从法律转换到媒体,我最初的落脚点是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对于法律政治的了解;最后进入生涯领域,就是源于我多年的职业经历了。
找到落脚点,既是为未来做准备,也是对于过去的整合与梳理。
2.进入新领域的跟随点。在组织里,不要因为职场斗争而站队,但是要因为专业能力跟对人。每个领域里,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一定有一个你值得跟随的人。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变换这个跟随对象,但是请注意,你选出可以跟随的人,其实是在设定可以模仿的榜样,而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
榜样要具备这样的特点: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有远见,愿意分享。这几个特点都具备最好,至少具备前两样,从对方身上找到可以学习的地方,然后模仿。有了模仿,就进入了一种加速模式,看似简单的点拨,省去了大量摸索的时间。模仿的时候要听话,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先记下来,即便是早半年,别人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我刚开始学习生涯的时候,去听课,能做到不用电脑,只用笔记,就能记录下详细的课程内容。课后整理,最后因为整理出来的笔记太详细了,被组织方劝诫不要传播。我一直认为,跟随是一个必经阶段,照样学样才能理解一个领域的内涵。都在讲创新,但没有内容,不懂设计规律,何谈创新?
3.找到可以成为行业先锋的切入点。快速融入一个新的行业,新的领域,新的职业环境,并不只是为了融入而融入,很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实现更好的发展。人们之所以会说自己不适应新环境,多是因为出现了两种情况:在最初的时候自以为是,在熟悉之后毫无建树。弄拧了。
在熟悉了一个领域一些基本的规律之后,要找到自己可以发挥价值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成为行业先锋。有人会说,很多领域都是人才济济,哪里轮到一个新人有发挥的空间呢?是的,很难。越是竞争激烈的领域,说明收益越高,人才也越扎堆,机会越多,也越集中。
切入点总是有,有人归结于机会,我却看到规律:那些很多人都很看好,但是又都不愿去做的地方,就是切入点。人们看好的是,如果实现了的话,可能会很有价值。不愿做的原因是,前期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资源来做,成功与否尚属未知,即便成功也没准不被别人摘了果实。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些道理都被聪明人看到了,于是执着于此的笨人就成了行业先锋。
当初做咨询的时候,我一小时的收入不如一个小时工,不足培训师的二十分之一,但我依然坚持于此,并且是疯狂地坚持。并不是我不能做培训,也不是我看到了未来我一定能靠着咨询树立行业地位,原因简单得很:这件事值得做,我因咨询而真正助人,我因咨询而自我成长,其他的,管不了。于是,我成为了行业先锋。
我总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各种成长类书籍里说了很多道理,说的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为什么还要讲?道理都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顺利发展,就是因为只是知道,没有行动。说得再深一点,只是貌似知道,并不是真的知道。那是“道理”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都不是,是道理没有打动一个人,没有建立链接。就像拼图,道理不足以无缝地对接上一个人的空缺。怎么办?凉拌。静待花开。做了那么多的咨询,我知道,人们不是靠道理活着,是靠经验活着,经历了足够的挫折、成就了足够的事情,经验自然就出现了,然后再把道理说给别人听。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讲了这么个道理:调整好心态,关注最开始的落脚点,选对跟随点,然后找对切入点,就能顺利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