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2022-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苏溪的美丽时光

    关于年的传说有很多种,据说它是上古时期的怪兽,酣睡365天后便出来祸害人间,猎人在仙人的指引下用红纸,鞭炮还有火击退了它,然后欢心庆祝,于是,人们把这一天命名为年,岁岁烧火,贴红纸,团圆,一辈一辈地绵延至今。

      再有一种说法,是说年是一个英雄,他带着村人除掉了夕这个怪兽,人们欢聚的同时为了感谢年便把驱逐怪兽的这一天叫年,这一晚叫做除夕!

      我比较喜欢后者,故事有首有尾,年和除夕一个都不落下,像极了炎黄子孙勇敢感恩的风骨!同时也把这个盛大的节日描绘的如此庄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却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也算是迎接新年的代表之作了: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把市井民间的习俗展现的淋漓尽致,千门万户过年的欢乐跃然纸上,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不禁想起童年的除夕。

      大年三十的早上,不管起得多早,厨房的大锅里都是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院子里有父亲劈柴的声响,把柴一捆一捆地放到火炉边,灶塘里的火噼里啪啦地烧得很旺,火苗窜得人心里热乎乎暖洋洋的,用铁勺子和面,做一些浆糊,把写着平安吉祥如意兴旺字样的对联贴在大门的两侧,为防歪歪扭扭,贴一回看一回笑一回,纵然是黄泥巴做的土墙屋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贴完对联,父亲便拿出一把凿子,一袋黄纸,小心翼翼地把凿子的尖头放在四四方方的黄纸上,用一个木楔子用力地拍打一下,一个铜钱印花便出来了,父亲反复专注地钉着,上下左右排列整齐,再一沓一沓齐整地放在一起,给祖宗们烧的纸钱就出来了,每次父亲做这件事的时候专注严肃而又庄重,我们蹲在一边看着,偶尔帮忙捋一下,谁也不说话,现在想来真的像一场仪式,怀着莫大的思念对逝去的亡灵。

        这时候厨房里传出了肉的香味来,我的母亲正用一个笊篱把一个猪头盛到了筛子里,她手脚麻利庖丁解牛似的把一个完整的猪头剃得干干净净,然后拿起一块纯瘦肉放到我嘴里,香醇丝滑丝丝细腻带着浓浓的烟熏腊味,这便是传说中的“核桃肉”了,小时候的稀有美味,走到天涯海角还会想念的童年味道!

        这边的父亲早已经摆好了桌椅,我们雀跃着搬出了鞭炮,只等着鸡鸭鱼肉摆齐,父亲点了一根烟,鞭炮就劈哩叭啦地炸起来了。

      儿时的团年饭都在中午,饭前放一挂鞭炮增添喜庆的同时也提醒村里人这家团圆了,家家户户都赶着团年,赶着放鞭,上赶着比着似的,好似谁家先开饭福气便先到他家去了,鞭炮声此起比伏,父母一边忙着一边听声辨认,笑着说谁谁谁家团年了!

      饭桌上摆上碗筷,倒上白酒,盛少量的饭,父亲便在门槛边上点燃一些火纸,我们工工整整地站在旁边,听父亲唱道:请各位亲人入座,吃好喝好,保佑子孙一类祷告的话……

      这便是敬祖宗,让逝去的先人先享用年饭,纸烧过三遍以后,我们就可以上桌吃了。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年饭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场盛宴,大快朵颐的同时记忆深刻的还有“麦饭石”,一种冰冰凉凉的饮料,类似于现在的鲜橙多,每人只有一小杯,稀有得很。

      父母吃完团年饭,他的兄弟姐妹们就来了,唤着在院子里扎堆儿捡鞭炮的孩子们,拿着先前印好的火纸做好的清明吊,浩浩荡荡地去坟茔了,小孩子们被安排在一座座长满杂草的坟头上插清明吊,烧纸钱,上香,规规矩矩地磕三个头,那时候还小,只关心散落在草丛里没响的鞭炮,不知道里面躺着的都是父亲的骨肉至亲,他们年年都在这个盛大的日子里带着子孙后代来祭奠告慰他们。

    做完这些仪式,属于我们的年就真的来了,在田野里捉迷藏,捡鞭炮,鞭炮炸响的瞬间笑声震荡山谷,一直玩到暮色降临,守一场黑白的年欢晚会,吃一碗喷香的饺子,那时候,大人尚且年轻,也在这除夕的夜里放纵地打牌,喝酒,纵容着他们的孩子,直到孩子的眼色迷离,昏昏欲睡,熬到十二点,放一盘守岁的鞭炮,把新年里要穿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才舍不得又迫不及待地沉沉睡去!

    长大以后,昔日的孩子都离开了故土,随着岁月的增长,才发现,小时候司空见惯的故乡的年,是父母伸长脖子也够不到的背影,是空空荡荡的土屋,一张窄窄的车票,一段跨越山河的距离,是一座新坟,也是一片浓得化也化不开的乡愁。

    而立之年回到故乡,风俗已淡,父母老迈,一群孩子从车上飞奔下来,走进儿时的田野里,放鞭炮,祭祖先,一如小时候的我们。

      但是,那些孩子真的只是像我们吗?多年后,我们担起了父亲的责任,俨然变成了我们的父辈,而我们的孩子却逐渐地变成了我们,一代一代地把这年传承下去,生生不息也!

        除夕夜,点一堆火,放一些烟花,和父母聊一聊童年的囧事,再许一个美好的愿望!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